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学习成为城市品格

2015年07月16日 14:23   来源:人民日报   李 群

  渡过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涌流”,到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彼岸,关键应架好授业、技术、观念“三座桥”

  前不久,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以朗朗上口又精准恰当的语言,阐明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和方针,引发了社会的共鸣。

  人人皆学,说的是全民学习。“人人”强调了学习的主体是每一个人,也表明“人”是“学”的核心,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皆”强调了学习的普遍性,同时蕴含“我要学”“主动学”之意。孔子说“有教无类”。人人皆学,才能人人成才。

  处处能学,说的是全面学习。“处处”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空间上的全面性,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机关还是企业、社区还是家庭、机场还是码头、公交车上还是树荫底下,都是学习的场所,尤其是在互联网条件下,更是可以将优质学习资源传输到更大空间;一个是内容上的全面性,学习的内容和知识不只在“象牙塔”里、图书馆里,“生活就是学习”,生活处处都有学问、都有可以学习的知识。“能”则是指学习的能动性、便利性,能够方便地学习。处处能学,才能有教育的公平和学习机会的均等。

  时时可学,说的是终身学习。“时时”意味着常态化,在时间上持续不断地学习。不是这会儿学得热乎,到那会儿就抛到脑后了;不是学一时,而是学一辈子。荀子说的“学不可以已”,还有俗语“活到老,学到老”,都是这个道理。“可”表示可行、可达,是“我能行”的自信学习态度。时时可学,才能有内涵的不断积淀、素质的持续提高。

  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能学、不可学、不愿学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渡过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涌流”,到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彼岸,关键应架好“三座桥”:

  授业之桥。当前人们的学习需求日益广泛化、多样化,只有架起更多授业的桥梁,才会使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应重视发展从学历到非学历、从职业到普通、从学前到老年、从农村到城市等各种类型的教育,完善教育服务平台,促进教育公平。

  技术之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手机、电脑等都是移动的学习平台。应顺应发展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借助技术手段,创新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学习的便利程度。

  观念之桥。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人人都想读书、爱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就会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和观念。应积极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实施“全民阅读工程”,搞好舆论宣传引导,使读书人受人尊敬,使学习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和生活习惯。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每个人都身在其中。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爱学、乐学、好学,通过学习克服本领恐慌、提升素质,共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毕业,等于学习的终结?(图)    2016年06月17日
  • ·在“两学一做”中增强看齐意识    2016年05月30日
  • ·学习型APP亦当趋利避害(图)    2016年05月20日
  • ·让学习党章成为习惯    2016年05月17日
  • ·把“学”和“做”有机统一起来    2016年04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