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乌山风景区附近,有五个“孪生”公交站台名,分别是乌山站、乌山西路站、乌山路站、乌山路口站、乌山桥西站。这五个站点分布在乌山西路、乌山路、白马路,不仅弄晕不少外地人,连一些福州人也搞不明白。市民建议有关部门将这些“孪生”公交站另行命名,以示区别,得到的回答是:会把这个情况反映给道管部门,寻找解决办法。(7月6日《海峡都市报》)
一个城市的路名、地名,都是历史的传承,人们早已习惯,如果随便乱改乱起,让人不适应,这就是给人添麻烦了。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不断扩张,增加新地名新路名已是不可避免,那么,在具体怎么命名上,就是对道管部门的技巧和智慧的考验了。
从文化角度说,路名站名要体现城市的文化品味,所以,道管部门往往会采用最冠冕堂皇而又省事的做法:按惯例传统就地取材。这也是一般城市惯用的做法。但从人的角度说,路名站名本质上还是为了方便百姓。所以,这就要求,起名字不仅要有文化含金量,更要坚持“一一对应原则”,让人直观明白,一看便懂。传统命名方式当然没有原罪,但凡事都要既讲传承,也讲创新。明知道一种命名方式会给市民带来困扰,造成麻烦,却不知变通,这种机械简单的守旧思维,显得很不合时宜。
为什么在其他城市,没有出现类似这种既把当地市民弄迷糊,也把外地游客绕昏的“孪生”地名?就在于现在的很多城市,在新的路名命名上,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而选择走市场化之路就是最常用的办法。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介入,以招投标形式决定,让附近典型建筑或企业拥有冠名的机会。这不仅可以增加公共收入,也为企业充分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商业价值。如果在定名之前再征求市民意见,求得共识,这既能给市民带来惊喜,也能让游客少些遗憾,可谓是锦上添花。
由此看来,在“孪生站名”等民生问题上,所谓时机不成熟也好,所谓条件不具备也罢,或者其他五花八门的借口,其实都是事在人为。做任何事需要严谨谨慎,但“谨慎过度”,就是一种欠缺服务意识和民生观念的病了。有病在身,做起事来难免会失真走形,以至于不惜与百姓玩躲猫猫游戏。
不过就是个改站名的事,为啥做起来这么难?面对市民发出的疑问,有关方面真该捂住心口好好琢磨琢磨。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