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万外来务工群体在为深圳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深圳市总工会曾主持的一项“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深圳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没有务农经历,一年也难得回一趟农村,渴望城市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农村回不去,城市又难以融入,不少外来务工群体都存在身份认同危机。(7月6日《南方都市报》)
老实说,难以融入城市并非是新生代农民工独有的社会问题。现实中,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难以逾越的户籍壁垒,任何后来者都很难融入城市。只不过,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梦更难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学历较低——受过初中教育的占33.7%,受过高中教育(中专/中技)占44.9%。而从事的行业,却不是“体力型”的建筑业,而是集中在“技术型”的加工制造业。这就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在职场竞争中劣势明显,甚至可能奋斗一辈子都只是一名“北漂”。
而且与老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的可能几乎为零。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已习惯了多姿多味的城市生活,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主观上不想回到农村,重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日子。另一方面,在父母的“关爱”下,大多数农二代早就不知农活是何物。更何况,在大多数人眼里,返乡就意味着在外混得很差。因此,即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有返乡的心,也没有返乡的力。
这就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尴尬——在城市人眼里,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而在农村他们又被看成了城里人。现实中,这种身份的尴尬也衍生了北漂族、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显然,让农民工一直在城市漂下去,并非是长久之计。但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梦,也并非易事。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难在哪?答案只有两个,户口和房子。但对大城市来说,户口不能无限放开,否则城市病会病入膏肓。而房价调控,更是一个难于实现的任务。从“正向”看,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然而,“正向”无解不代表反向难为。试想,倘若城市的房价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只有4000元/平左右;倘若积分入户不是难于上青天,而是大家都能排到,问题岂不迎刃而解?其实,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市和大多数县城,都符合条件。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这些城市,既能满足他们的城市梦,也符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划,岂不两全其美?应该说,在大城市不能继续“长大”之际,这是目前最现实、最合理的农民工融入路径。
可能有人会说,偏弱的地级市和县城,就业机会有限,农民工在这里实现城市梦,岂不是梦一场?当然,这样的担心有一定的道理。而要破解中小城市就业机会有限的问题,有关方面一定要抓住京津冀一体化、一路一带建设等战略机遇,加快向中小城市转移产业,帮小城市长大。唯有如此,才能逆向破解新生代农民工不能融入城市的难题。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