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缺乏维护管理,一些明代长城文字砖被偷盗、拆解、贩卖的现象屡见不鲜……长城墙体保存状况总体堪忧。万里长城正在变短,变得更残破。在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中,万里长城榜上有名。(6月28日新华网)
一说到长城,人们都会想起八达岭、慕田峪等景区。殊不知,它们占整个长城的10%都不到,其余90%以上的长城,都处于无保护的“野生”状态。换言之,万里长城大多淹没在无人问津的地方,岁月侵蚀之外更被人为破坏。
保护长城的话题,有识之士提出已经很多年了,但鲜有真正的全国性动作。大量长城遗址遗迹被破坏乃至消失,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2006年,相关部门就提出要在一年内完成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可至今似乎也未出台;同样,十多年前,中国长城学会就向国家文物局申请成立中国长城保护基金,至今似乎同样杳无音信。
美国人彼得·海斯勒在《寻路中国》一书里,叙述了他沿长城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书中说,中国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的学者以长城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就算长城是中国人曾经最感骄傲和自豪的建筑物。对长城研究最彻底的,居然是个叫石彬伦的外国人。
研究尚且如此,更遑论保护。谁来守护长城,怎样守护长城,拿什么守护长城,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更无统一的行动。或许是因为长城不像别的文物,保护和维修可以圈起来,因为它实在太长了;这既需要有扎实细致的野外研究,也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日常守护,还需要有数量不菲的资金支持。
所以,无论是文物部门还是地方政府,似乎都不愿来蹚这趟“浑水”。当然,之所以各地对野长城没有保护意识,固然一方面是因为“无利可图”,但更因责任不明确——“不归我管”的皮球,当然会被踢得很远。
野长城的保护现状,其实是另一种公地悲剧。八达岭长城等有名的景区,已经象征性地承担起了人们“当好汉”的愿景;而那些散落乡野的野长城,就像是无主的财产,谁家垒猪圈都可以前去搬几块砖,为了通行方便开条小路穿墙而过更是常事。真正意义上的保护长城,不是要把它们都搞成旅游资源来开发,而是要杜绝更多的人为破坏,使其尽可能保留原状,不至于淹没于时代车轮的尘埃之中。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