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女足“脱贫”要走对路

2015年06月25日 07:2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马邦杰 李保东

  中国女足打进世界杯八强后,呼吁为她们加薪的叫声突然高涨。这种呼吁背后的逻辑很奇怪。女足国家队成绩好了,广受关注,就应该为她们加薪;成绩不佳,无人理睬,就可以任其自生自灭了?自从2007年世界杯以来,中国女足已经默默无闻地挣扎了8年,她们的艰难处境从来没有引起社会如此规模的关注。

  即使中国女足偶尔能挣扎着从低谷中奋起,我们对国家队予以重奖,而忽略了对地方队的扶持,国家队还是一座缺乏支援的孤岛。偶有佳绩,最终也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

  加薪的呼声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中国女足还处于靠人施舍吃饭的阶段:成绩好了,别人多赏两口饭吃;成绩不好,就饿着吧。

  中国女足的艰苦处境,源自本身不合理的生存方式。中国女足地方俱乐部几乎都是挂靠在省级体育局下面,而省级体育局都实行全运战略,对于人多成本大、夺金希望又小的女足自然不会拨款太多,队员收入自然就低。

  而这些俱乐部受制于专业体制的拘囿,圈子封闭,缺乏走入市场的勇气和能力。即使那里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对她们来说也是镜花水月。

  市场资本对于专业女足这个封闭的圈子也缺乏兴趣。首届北京女足俱乐部队员、现北京某大企业集团董事长张京湘曾对记者表示,现在国内女足这种体制不可能吸引市场投资,因为所有投资都是纯粹的赞助,没有回报。现在这种女足体制,没有市场资本运作获利的空间。

  市场资金进不来,中国女足球员就只能勒紧裤腰带、靠少量的政府拨款过日子。世界杯前,记者遇到刚从某地方队退役的球员,她说,地方队球员普遍收入低,上学也耽搁了,生活没着落,“日子没奔头”,还不如提早退役从事其他行业有前途。

  加薪、赞助、发奖金都非解决中国女足问题的长久之计。女足的出路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她们的生存环境,与落伍的专业体制剥离,与时俱进,走向市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当市场很小时,没有人能专门从事一种职业。”中国女足现在市场很小,不可能有职业选手。我们当今之计在于培育女足市场,必须要从普及女足、培养爱好者开始。爱好者多了,市场自然就形成了。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为中国女足的发展指明了出路。要在校园和社会上推广女足,使其成为女孩们的爱好,培育市场,为女足商业化、职业化创造条件。此为中国女足的未来出路。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国足球最缺啥    2015年08月11日
  • ·再战世界杯 女足新期待    2015年06月05日
  • ·绿茵女娃,需要更多关注    2015年07月21日
  • ·永不服输 女足姑娘带来惊喜    2014年08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