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拐需要全民参与而非全民喊杀

2015年06月19日 07:36   来源:西安晚报   龙敏飞

  17日,朋友圈突然被广大网友刷屏:“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条款拐卖儿童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相关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议,大量网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表态支持一律死刑,法学界、社会学界则多从专业角度提出反对意见。事实上,拐卖妇女儿童情节严重的罪犯被判死刑,在我国不是没有先例;至于“是否该一律判死刑”,则成为争论的焦点所在。(6月18日新华社)

  最近几日,基本上被“拐卖儿童一律死刑”刷屏了。支持者言之凿凿,他们大多是新生孩子的父母,也看过《亲爱的》《失孤》等拐卖孩子的电影,所以觉得拐卖儿童者是罪大恶极的。不过,也有不少理性网民,认为“拐卖儿童一律死刑”是不理性的,会有多种恶果,甚至是不堪设想的后果,于是,“我为什么不支持拐卖儿童一律死刑”一类的观点也火热起来了。而最终,此事被认定为是一起营销事件,但这并不妨碍公众对这个话题的探讨。

  客观来说,对于拐卖儿童,近几年的打击力度还是很大的,一些轰动全国的恶性拐卖案,主犯也大多判了死刑,如云南蒋开枝重特大拐卖婴儿犯罪案。而调查也显示,2010年至2014年,全国各级法院审结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7719件,对12963名犯罪分子判处刑罚,其中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死刑的重刑率达56.59%。重刑率56.59%意味着什么?通过现实数据可以发现,这意味着拐卖妇女儿童的重刑率在恶性犯罪中,仅次于故意杀人和绑架,远超强奸犯和毒贩。

  而“拐卖儿童一律死刑”的呼声,之所以能一呼百应,就在于其触动了部分公众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而最终这被证明是一起营销事件,可见公众的爱心,也再一次被某些商家利用了。更何况,这样的呼声本身,便属于乱开药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副教授李春雷博士曾经把2000-2013年之间媒体公开报道的133个拐卖儿童犯罪案例进行了分析,发现有69(52%)个儿童是被亲生父母卖掉的。由此可见,拐卖儿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命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

  法学泰斗贝卡利亚曾经说过:法律的震慑力,源于承担犯罪后果的必然性,而非承担犯罪后果的严重性。这话用在拐卖儿童案上,的确是适用的。前文已经提及,拐卖儿童犯罪的惩罚性是很严厉的,可为何拐卖儿童还是屡禁不止呢?一组数据或可诠释一切——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公安机关拐卖妇女儿童案件立案数达18532件,但是被侦破的案件仅为3152件,破案率仅为17%。这就是说,拐卖儿童犯罪的惩戒哪怕再严,哪怕坚持“一律死刑”,如不能有效提高破案率,其震慑力也是很有限的。如果拐卖儿童的轻罪与重罪一样重,都坚持“一律死刑“,所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一些犯罪轻的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犯下更加可怕的罪行。

  因而,打拐需要全民参与但绝不是全民喊杀。全民喊杀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未免有失理性。可以说,面对孩子被拐卖这样的恶性事件,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行动,如积极参与微博打拐,如发现被拐孩子及时报警,如呼吁法律要严惩买孩子者,再如呼吁提高打拐的破案率等等,但很显然,这些复杂的现实问题,绝不是一句“一律死刑”便可解决的。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网络打拐应丰富信息发布机制    2016年05月18日
  • ·“互联网+打拐”需公众助力    2016年05月17日
  • ·打拐的网络可织得更密一些    2016年05月17日
  • ·朋友圈晒照,只是打拐辅助办法    2016年01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