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谁搅浑了铁路旅客的免费矿泉水

2015年06月11日 07:51   来源:燕赵晚报   屈正州

  按铁路部门规定,动车、高铁旅客可凭车票免费领取一瓶330毫升的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然而,铁路上海虹桥站和上海站的不少旅客却频遭闭门羹,即便在上午有时也领不到赠水。更让旅客气愤的是,车站员工、商店店员、保洁工、小红帽等人员竟可以随意拿。(6月10日《新闻晨报》)

  动车、高铁旅客可凭车票免费领取矿泉水,这是铁路部门的规定。但在上海火车站,多数旅客却享受不到这瓶免费水。匪夷所思的是,车站工作人员不仅可以随意取用,甚至还能整箱搬走,尽享近水楼台之利。对于这种公然侵害旅客利益的行为,人们当然不满,要予以质疑。

  表面看来,火车站内部人员侵占旅客利益,只是一个内部管理失序的问题。正是由于有关部门疏于管理,对本单位职工约束乏力,才产生这种公然损公肥私的现象。按车站负责人的解释,车票票价内不包含矿泉水的价格。那么,作为一项“增值服务和营销手段”,旅客能否拿到这瓶水,似乎只能看自己的运气了,人家并没有义务做到“一人一瓶”。但是每年数亿元的采购开支,最终还是会计入铁路运营成本,由旅客埋单。对于这瓶免费水来说,“水”其实还是很深的。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直属企业中铁快运,是该矿泉水生产商的大客户,平均每年约采购1.5亿瓶这种矿泉水,而按高铁列车全年超过8亿人次的发送量估算,10名旅客里却有8人领不到水。高价采购,旅客受惠面却极其有限,这种现象本身,是否就意味着其中有一汪“浑水”呢?

  围绕这瓶免费水的采购、发放,暴露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予以正视。花巨额投资买水,却实现不了预期的社会效益;旅客拿不到水,内部人员却随便拿,由这瓶水折射出相关环节的弊端不容小觑。首先,在采购环节,须遵循阳光采购的原则,做到招标信息公开,运作程序合法。让诸多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破除垄断。搞市场垄断,难免会让相关各方为维护一己之私而排斥异己,不利于公共利益最大化。而那种车站内部人员肆意侵害旅客利益的乱象,必须以严格的管理坚决遏制。对此乱象放任自流,既侵害旅客权益,更有损铁路部门的社会形象。

  让这瓶免费水既“清亮”又公平地发到旅客手中,关乎铁路部门的“软实力”。一定意义上讲,提升这种服务旅客的软实力,是与发展铁路硬件设施同等重要的事。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高铁免费水别来去都糊涂    2015年07月28日
  • ·铁路免费矿泉水,究竟有多贵?    2015年07月28日
  • ·“满地尽是矿泉水”令人痛惜    2014年10月15日
  • ·“矿泉水化癌”咋就能行骗    2014年09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