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臧否汪国真诗歌不如参悟“汪国真现象”

2015年06月04日 08:05   来源:红网   陈庆贵

  不论你是不是“汪粉”,抑或承认与否,汪国真与其诗歌,都堪称当代中国诗坛绝无仅有的现象。你可以不读汪国真诗歌,但你避让不了“汪国真现象”。伴随汪国真诗歌持续恒热,对汪诗臧否也如影随形;而今斯人已去,毁誉口水已了无意义。也许,读懂“汪国真现象”,比臧否汪诗更具认知价值和启蒙意义。

  为何写诗,大抵属诗界众生绕不过的起始命题。汪国真写诗的动机很纯粹:“顺其自然,不会很刻意地去追求什么。”“至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我更不会管,自己高兴就行。”动机纯粹,则心态淡然。他曾坦白,“很多写诗的人因为没有取得功名而深感失落,我从来不会感到失落,因为我做的事情都是我感兴趣的。”反观现下,诗坛浮躁功利及其衍生的反常怪象,林林总总,光怪陆离,让人着实“不知今夕是何年”。设若说裸体诵诗、论斤卖诗之类下品级异象,只是极端发作不足为训,花钱买假奖、权钱易大奖、靠美色发诗获奖、赝品“名诗人”行骗江湖等怪胎,则堪称见怪不怪的诗歌流感。当“诗人们”热衷于寡廉鲜耻出格博取上位,屡屡上演“行为艺术”,把诗坛异化为集体意淫的秀场T台;当诗歌写作变成新闻炒作,让受众瞠目结舌望“诗”兴叹;当神圣诗坛堕落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名利场……对诗人诗坛而言,回答“为何写诗”这个本初命题,恐怕不仅时不我待,更是一道必答题。

  横亘在诗人面前的另一道本初命题是,为谁写诗?诗歌到底是特供圈内小众读或个人自娱,还是写给普罗大众读?不仅古今中外早有共识,且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切伟大的诗人,无不兼具深厚悲悯情怀、博大现实胸襟和自觉道义担当;当诗歌供给与受众需求找到“最大公约数”,二者共振就可能迸发出黄钟大吕。汪国真生前自白:“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对当下诗坛“写诗的比读诗的多”“写诗的给写诗的看”的尴尬无趣,他曾切中肯綮地抨击:“现在诗歌被边缘化是自作自受。读者不知道作者在写什么,作者自己也不知道写什么,近似‘跳大神’。”“诗冷落了读者,读者当然也会冷落诗。”难道不是吗?可怜当下诗坛,诗人臆想很丰满,诗坛现实很骨感,相形于诗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苟延着表面的热闹风光,大众对诗歌早已弃如敝履形同陌路。要命的是,一些诗人仍扛着“反诗性”“迎合编辑权威”大旗而执迷不悟,激进者则滑向脱离拒绝大众的极端而不能自拔。有人索性公开叫嚣,诗歌是写给圈内人读的,大众不配读诗。呜呼,诗人扭曲至这步田地,诗坛不江河日下才怪。

  如何写诗,可谓诗人殊途同归的必由命题。“诗言志”,乃国人对诗歌功能本质的最早认知,换言之,单纯追求形式技巧字句音节显属舍本逐末。艾略特说过:“如果不能给人以享受也不能影响生活,那它根本就不是诗。”在当代诗坛,虽然汪诗饱受责难屡罹非议,然其影响之大受众之广时间之久,却成为其臻至诗歌功能本质的最好佐证。“文无定法”,诗歌怎么写,自古“大体则有,定体则无”。针对“正统”“正宗”者流对其诗歌写法的质疑否定,汪国真如是反诘:“我就按你们说的那种方式去写诗,那还有“汪国真现象”吗?汪国真还能脱颖而出吗?”北师大教授张柠说得理性客观:“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写我们在大学讲堂里所讲的那种有深度、意象的东西。我们只能说那是无数种诗歌风格中的一种而已,不能说它就是诗的标准。”毋庸讳言,当下诗歌深陷“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误区由来已久。对一些让人不知所云的“呓语诗”“谜语诗”,余光中就曾指谬:“现在很多诗人局限于自我内心,写出来的作品晦涩难懂,跟读者之间没法进行情感上的接通,又以冷僻的句子故作高深之态。这样的诗读者不爱看,不能怪读者,只能怪诗人。”雷抒雁生前更是感慨:诗歌不只是走到了生活的边缘,更落在了阅读的边缘。

  回归本源,重拾诗理,“汪国真现象”堪称观照反思当下诗坛的一面宝镜。或许,以此为镜,可以助益诗人“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进而导引当下诗坛,突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囚徒困境,迈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峰回路转。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乐见诗歌“下绣楼”    2016年06月24日
  • ·诗人去拍电影说明什么?    2016年06月20日
  • ·用诗歌触摸生活    2016年03月22日
  • ·校园诗歌应更有锐气    2015年10月23日
  • ·让我们向着诗歌敞开    2015年09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