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6月3日:大学生炒股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2015年06月03日 12:57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近日,记者针对大学生炒股现象进行了调查。参与调查的人员中,有31%的大学生在炒股,其中26%的炒股学生投入了5万元以上。另外,记者发现,有些高中生也正在利用手机上的模拟炒股APP,进入股市摸爬滚打。(6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

  大学生炒股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大学不是世外桃源,与外面世界并非“老死不相往来”;而且,现在的教育也较多地强调课堂与社会的融合。在这个“发财要趁早”的观念大行其道的年代,面对两个舆论场传出的众多造富神话,一些大学生也开始动心起来,生出“股市那么热,我也去炒炒”的想法,这再正常不过。何况,大学生也有一定的知识,正处于敢闯敢试的年龄。【详细
  从调查看,即使大学生炒股存在不理性成分,也没达到使人大跌眼镜的地步。首先,炒股学生多数是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学有所用;其次,真刀真枪杀一通,可为求职做准备,这也是家长们支持的原因;第三,投入不大,多数在可控范围。此外,一些模拟炒股的软件,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以前大家关注韩剧、游戏、球赛,现在关注《新闻联播》、领导人出访,这不是令人欣喜的转变吗?【详细

  但人人都指望从股市上发财,这是不正常的

  时代发展到今天,戴着有色眼镜看股市,自然已经落伍了,我们当然要承认股市对于经济生活的重要性,要接受炒股的正当性。但一个社会如果人人炒股,人人都指望从股市上发财,这是不正常的。当大家都拼命炒股时,必然透支大量精力,而这些人是有繁重的工作、学习任务的。不仅是大学生,每个炒股的人都要考虑考虑,自己有没有在炒股时荒了主业?【详细

  就报道来看,大学生过度沉湎于股市的情形令人忧虑。比如,一些大学生不上课,只是盯着股市的运行态势。再比如,学生之间的讨论只是聚焦于股市,其他话题则被搁置一旁。对于股市的理解和参与,显然都是大学生们“自学成才”,并没有校方的参与和主导。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大学生就缺乏了自我掌控能力,游弋于股市的潮流中,难免会被“误伤”。【详细

  悠着点,别因为炒股荒废了学业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疯长的股市,未必不是陷阱。炒股或许可以赚些小钱,可以培养一些理财本领,但终究要占用大量时间,与美好的校园生活相比,还是悠着点好,别因为炒股荒废了学业。【详细

  虽然国外大学生也炒股,但比很多中国大学生要理性很多。比如,美国大学生学习进入股市比较常见,但不会整天泡在股市,而是通过买基金等方式来学习理财。更重要的是,美国大学生都是利用自己假期打工所赚的钱炒股,这样就有风险意识。而中国大学生炒股资金都来自父母,自然“很少有人考虑亏损”。【详细

  在闭着眼买只股票都能赚钱的牛市,炒股风刮进大学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央视主持人张泉灵曾说:“人在什么时候更具有原始的动物性?在密室中面对漂亮异性?不是。是牛市里面对股市。狼性、羊群效应和属于更低等动物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在这种背景下审视大学生炒股现象,善意的提醒非常应该。【详细

  微言大义:

  @腊梅的余香:后继有人,放心炒股。

  @亚G奇:不经历过教训怎么有能力炒股?你以为个个天生股神?

  @王子未-V:我觉得大学生接触股票挺好的,绝对比打游戏还刺激。

  @泉水叮咚声:全民赌徒时,最开心的是赌场老板。

  @aJulong:炒股不只是钱的问题,瞬间的得与失,每天新的消息,都可以锻炼一个人。哦还有每天的过山车和神奇两点半,不说了,我先去吃一瓶速效救心丸。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股市那么牛,都想去试试”。大学生也不例外,没必要太过惊讶,也没必要过多指责。只是还需要善意地提醒下,当你牺牲学习时间、抱着投机心理进入股市时,实际上赌上的不仅是自己的金钱,还有自己的青春。必须明白,“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