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 铁矿石价格反弹难持续

2015年05月29日 07: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末,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为209.59点,环比上升12.10点,升幅为6.13%,环比由降转升。5月以来,直接进口铁矿石到岸价一度攀上60美元/吨大关。这是反弹还是逆转?铁矿石价格走势引发了业界的关注。

  从具体数据看,4月末,国产铁矿石价格指数为211.95点,环比下降14.10点,降幅较上月加大4.84个百分点;进口铁矿石价格指数为208.92点,环比上升19.43点,升幅为10.25%,环比由降转升。这表明,铁矿石价格指数回升主要是进口铁矿石价格回升所致。

  监测显示,4月份,在国产矿价格继续下行的情况下,进口铁矿石价格经历了一个波动反弹的过程。4月1日至10日,从50.01美元/吨波动跌至最低点46.84美元/吨;4月10日至28日,由46.84美元/吨快速上涨至57.23美元/吨;4月底,进口粉矿到岸价格为56.43美元/吨,环比上升10.26%。5月上旬,进口铁矿石价格则逐渐升至60美元/吨附近。

  进口铁矿石价格回升,主要是受到供给预期改善影响。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国钢铁市场需求减弱,铁矿石价格不断下滑,已跌破很多高成本矿山的成本线,一些竞争力较弱的矿山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开始停产限产,而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必和必拓等国际矿业巨头近日也放风要放缓生产节奏。随着供给有可能减少的预期抬头,加上价格深跌的后续调整,进口铁矿石价格出现了反弹。

  但是,预期不等于现实,铁矿石价格走势终归要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结合行业基本面和多种因素判断,由于钢铁市场需求难有较大增长,铁矿石供大于求矛盾依然突出,铁矿石价格反弹之势难以持续。

  首先,需求疲弱对钢铁生产形成制约。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钢材消费进入峰值平台区的特征日益明显。今年以来,钢材市场需求疲软,粗钢表观消费量降幅有所扩大。一季度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6%,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68%。受需求不旺和产能过剩影响,钢铁产量难有增长,铁矿石需求也会有所下降。据钢铁协会旬报统计,4月上中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粗钢累计日产量为170.77万吨,比上月累计日产上升了2.85万吨,升幅仅为1.70%。二季度是钢材消费旺季,并且随着稳增长措施效果的显现,钢铁生产形势会有所好转,但需求不会明显上升,铁矿石需求强度依旧偏弱。

  其次,铁矿石供应依然充足。4月末,全国进口铁矿石港口库存量9507万吨,虽环比减少506万吨,但库存继续高企。一季度,全国生铁产量为1.77亿吨,同比下降411万吨,而铁矿石进口量达2.27亿吨,同比增加533万吨。尽管国内外高成本矿山出现停产限产,但国外矿山巨头的低成本铁矿石供应充足,国内矿山在国家调减资源税征收比例后也会释放一定的产能,国内市场铁矿石供大于求的态势未有根本性变化。

  此外,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下行压力将继续向产业上游传导。据中钢协统计,一季度会员钢铁企业亏损9.87亿元,亏损面达49.50%;4月末,CSPI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73.19点,环比下降2.24点,降幅为2.97%。而同期CIOPI进口铁矿石价格从4月10日的低点46.84美元/吨起,上涨至月中高点57.23美元/吨,反弹幅度在20%以上。在产能过剩、需求疲软、钢价低迷的情况下,铁矿石价格缺乏持续反弹的条件,走势将以波动运行为主。(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周 雷)

(责任编辑:周姗姗)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全球铁矿石价格尚未见底    2015年07月29日
  • ·铁矿石巨头逆势扩产背后    2015年06月25日
  • ·大宗商品市场难言逆转    2015年05月1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