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名为《一起打鬼子》的电视剧,再度将“抗日神剧”这一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剧中一段“裤裆里藏手榴弹”的情节,明显脱离了现实逻辑,同时带有十分低俗的意味,令观众大跌眼镜,纷纷表示又被“雷”到了。
从“手撕鬼子”到“手榴弹炸飞机”,从“战场上坐皮沙发”到“裤裆里藏手榴弹”,近些年来,这种明显不合常理的电视剧桥段可谓层出不穷。尽管广大观众对这些“雷人”的桥段意见很大,有关部门也曾三令五申反对这种现象,但一部又一部的“雷剧”依然争相出炉,势头丝毫不减。毫无疑问,这种把荒谬当精彩,把庸俗当有趣的现象绝不值得鼓励,而在反对“雷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如何才能根绝“雷剧”现象,如何才能让这种无底线的恶搞不再占据电视剧市场的主流地位。
其实,对于大多数剧作者而言,创作这种既无艺术创作价值,也无商业运作空间的“雷人”桥段都并非本意,而大多是无意为之,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名字冠在“垃圾作品”的头上。面对“雷剧”,苛责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并无多少意义,真正的病灶,还是出在电视剧市场现状的混乱上。正是市场盲目跟风,造成电视剧题材扎堆,为“雷剧”不断涌现制造了温床。
近些年“雷剧”最为集中的,就是抗日题材,而观察整个电视剧市场,我们又会发现,抗日剧在市场中所占的分量是明显畸高的。事实上,正是因为市场上的抗日剧数量远远超出了观众的视听需求,创作者才一再突破底线,故意用荒诞低俗的“雷人”桥段搏出位,赢得观众眼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像《战长沙》这样投入巨大人力、财力、物力,用心创作的抗日剧作很难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而恶搞剧如《抗日奇侠》等反而能以小博大,用一点成本让主创方大获收益,“抗日神剧”层出不穷,正是这种环境结出的恶果。
对于这种现象,电视剧市场本身和监管部门都应当反思。对市场来说,最应该扭转的风气,就是“见别人拍什么挣了钱我就要拍什么”的模仿之风,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任何题材一旦有了成功的作品,就会立刻招致大量模仿者蜂拥而至,使得国产剧的题材高度集中与同质化,市场长期在“扎堆”式的恶性竞争中泥足深陷,创新因此成了一样罕见的东西,很难产生良性的进步。
中国从不缺少有才华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在各种电视剧题材百花齐放的时期,看到过许多堪称经典的电视剧作品,而即便是“雷剧”频出的当下,也依然有许多被掩盖的用心之作在默默绽放光芒。我们有理由相信,“雷剧”并不能代表中国电视剧产业的真实水平,只要各方努力还电视剧市场以空间,中国的电视剧一定会迎来新的繁荣与发展。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