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神剧引发众怒之后,近日网上纷传:一大波足球题材影视作品正向荧屏袭来。据海南特区报报道,最近半年在广电总局备案的足球题材影视剧,包括了《旋风11人》、《足球日记》、《足球之恋》、《大宋足球先生》等几十部。有人感慨,至少在影视剧,足球的春天到了。
从这些剧名多少也能猜出,正如抗日神剧一样,足球成了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倒不是说不能拍足球题材影视剧,但这种浮躁心理和市场跟风行为,难免出产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如果是匆匆忙忙上项目,随随便便找编剧写剧本,搭个草台班子就筹备开拍,肯定拍不出精品影视作品。轻创作、重炒作,一直是国产电视剧的毛病。这种运作模式往往既赢不了观众青睐,也难以赚到多少市场利润。更何况,这样做还可能像那些抗日神剧一样,把自己的招牌都给砸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过是市场行为,没有必要过多指责。这显然是不懂得市场的一种论调。真正尊重市场的影视剧,非但不可能像这样干一锤子买卖,而且必然会时刻从观众角度出发,了解观众需求,尊重观众感受,让观众享受到视觉与精神的愉悦。如果像抗日神剧那样,不顾历史事实,只追求感官刺激,剧情极其低俗,“三观”混乱不堪,充其量只是在制造影视泡沫而已,有何存在价值可言?
可能还有人会说,国内影视剧领域普遍存在跟风现象,在于题材受限太多,让人难以尽情发挥。这么说固然有些道理,却并非自我放弃艺术创作和价值追求的借口。能否拍出好作品,根本上取决于创作者是不是沉下心来,聆听时代的声音,激发内心的灵感和发挥自身的艺术才能。如果国内影视人总是一边抱怨创作空间不足,一边躲在政策保护的襁褓里求生存,永远也拍不出什么大作品。
实际上,当前可说是影视文化创作的一个好时期。一者,政策上鼓励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二者,影视创作的资金来源充足,筹资平台相对完备,动辄耗资数亿元的影视并不罕见;三者,当下正处于一个文娱消费的高峰期,影视观众数量日益增多,具备强大消费能力,如国产电影已经进入“亿元票房时代”。
相形之下,国产影视虽然创作数量连年增长,总体而言却存在泥沙俱下、精品匮乏的状况。当前,国产电视剧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拿得出手、走得出去的影视剧作仍然不多。这背后,与部分国内影视人心态浮躁、原创力不足等原因不无相关。这也表明,一些影视创作者仍未充分认识到这个时代的精神需求,未能承担起身处这个时代的创作责任。
看到抗日题材容易立项就蜂拥而至,看到足球题材火热又都跟风而上,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行业生态。缺乏原创动力、简单模仿、粗制滥造的国产影视剧,只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国内影视只有摆脱这种低级的文化生产模式,才不会辜负观众的期待,以及时代的吁求。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