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1600点飙升至3500点:创业板还要疯狂到几时

2015年05月25日 07: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刘胜军

  自2015年1月发动以来,创业板指数从1600点飙升至如今的3500点,平均市盈率高达125.27倍。这已经将2000年的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远远抛在身后。

  在创业板疯牛狂奔的同时,产业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逃离。2015年以来,创业板总共有229家公司发生了重要股东的净减持,净减持金额合计为459亿元。

  贪婪与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不过,这不应成为监管层对当前的超级泡沫视而不见的借口。中国当前的股市大泡泡有很多体制性因素,而消除体制扭曲是监管层义不容辞的职责。

  首先,IPO审批制制约了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解。当市盈率偏高时,就有更多的企业愿意IPO,供给增加抑制股价上升;当市盈率偏低时,IPO供给自动减少,供给减少可抑制股价下跌。可见,放开IPO供给,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是缓和股市大起大落的关键。遗憾的是,证监会至今还在人为调控新股发行节奏。上千家企业排队,这显然意味着IPO供给被人为压低。对IPO的控制导致新股上市即出现爆炒,暴风科技39个涨停即为IPO审批制的恶果。而新股爆炒的神话又进一步刺激了股民的投机热情。

  其次,监管不力为投机盛行大开方便之门。中国股市犯罪,无论从被查处的概率还是惩罚力度,都极不给力。牛市时期,投资者的狂热,更易为犯罪者提供天赐良机。去年以来创业板市场发生482起重组并购,创业板300多家上市公司(除掉新上市的),平均每家公司1.5次。这意味着什么,你懂的。这些概念炒作式的收购,幻想给猪插上翅膀就能学会飞翔,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笑话。

  再次,机构投资者的代理成本。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被视为理性投资、长期投资,其实不然。原因有二:一是在牛市中,基金更容易募集资金,募集了资金就要投资,这本身就会成为助推股市上涨的力量。3月1日至5月20日,新基金募集规模达5229.14亿元。中邮信息产业一天募集规模即达到126.02亿元。问题是,在市盈率超100倍的情况下募集资金入市的基金,其结局令人不寒而栗。二是基金行为严重短期化。由于业绩考核非常短期,基金经理有“赌一把”的心态:赌赢了,奖金丰厚;赌输了,由基民埋单。不赌白不赌。换言之,基金经理只分享收益、不承担风险,这是机构投资者治理结构的痼疾。

  第四,“基金扎堆”现象令人担忧。安硕信息、长亮科技等高价股,基金持股比例甚至超过30%,几乎形成控盘。但这恰恰意味着流动性风险。一旦出现恐慌情绪,大家争相出逃,就会导致无人接盘的流动性枯竭,股价暴跌。

  第五,与中国过去的历次牛市不同,此轮牛市是有了“融资融券杠杆机制”后的首次牛市。缺乏经验的新股民、渴求暴富的投机心态,驱动着盲目加杠杆。2015年5月20日,两市融资融券余额达20130.1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融资余额20057.39亿元,融券余额只有72.75亿元。股民对杠杆的热衷,也源于契约精神的缺位:在信托、银行、影子银行普遍存在刚性兑付的情况下,投资者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由于中国个人破产制度尚未健全,助长了投资者的赌博心态。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创业板上涨的喜与忧    2015年05月22日
  • ·创业板将随新经济一起壮大    2015年05月20日
  • ·创业板暴涨 有风险也有机会    2015年05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