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中国的青年,请你们不要这样着急》的网文在《人民日报》的公号平台上跑火,阅读量成指数式上升。品读过程中,在某些语句段落中仿佛也看得到自己的身影。为了证明我是亿万中国青年之一,为了表示我也很着急,我决定着急地“矫情”一番。不信,你看。
无从知晓作者笔下的“青年”到底有无具体指代,不过我妄加猜测一回,把“90后”融进去吧。身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我也时常怀旧,也曾羡慕嫉妒恨,好像有时也急着成熟、愤怒,甚至在某个角落感到茫然无助,也不是没有过。
巧了,这篇网文恰好分为:中国青年,你们不要急着去怀旧、不要急着去成功、不要急着羡慕嫉妒恨、不要急着“看破红尘”、不要急着“成熟”、不要急着“愤怒”六部分。读完后,我怀疑作者是不是少写了一条:中国青年,你们不要急着对别人的文章评评点点。可惜没有,我的“矫情”得以展现。
本以为,“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每个人都会有;幻想“一夜暴富”是无可厚非的;“羡慕嫉妒恨”是人之常情;“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只是开玩笑罢了(符合自媒体传播的特点),与“看破红尘”没半毛钱关系——看来,我错了,作者的姿势好像不大一样。
无独有偶,网上还有一篇文章已经火了几年,题为《大学生,你不失业谁失业?》。其论调与上述文章大抵相同。末段这样写:责任心,吃苦精神,写作水平,做事能力,专业修养,操作技术,学问素养,与人相处,有哪一方面是你的看家本领?有哪一点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农民工都比你强,你不失业谁失业?
真不知道我们这一代到底怎么了,倒逼出这么多“人生导师”来对我们指指点点,评长论短?不过,有个段子倒让我琢磨到了这个问题上——两个小朋友对话:A说:“为什么挑食的都是我们小孩,家长怎么都不挑食呢?”B说:“他们买的都是自己爱吃的,还挑什么食?”
“人生导师”们就像“家长”们一样,以过来人的姿态,用自己所谓的阅历“看不惯”下一代。令人不解的是,他们为什么不去大谈阔论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这一代变成了这副模样?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而青年人的面貌反映着一个社会的仪态。
“一个社会最糟糕的状态便是让年轻人茫然无助”——我们也曾抱着改变社会的理想而来,但却发现自己往往是单兵作战,没有深谙这个先于我们的社会的世故人情,不曾懂得这个社会的潜规则,到最后丢盔弃甲,遍体鳞伤,只好去患上这个社会的“时代症”,被这个社会改变,以适应丛林法则。
“对不起,我是青年,我也着急。”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