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木:中国的生态环境为何变得这么差

2015年05月20日 10:22   来源:环球网   劳木

  假如给全国百姓出这样一道问答题:说出你最关心的三件大事,相信生态环境一定赫然名列其中。

  出现这样认知上的高度趋同,毫不奇怪。在相当程度上,我国的生态环境已呈全面立体恶化状态,在不少地方,空气、水、土壤受污染程度已越过警戒线,直接威胁到人们的吃喝呼吸,健康安全已成为普遍担忧。人们对此不满很正常,形成高度共识是好事。理由很简单:认识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然而,遗憾的是,这种对治理生态环境的重视,更多是停留在“说”上,很多想法没有落到实处。有关部门制订的措施不少,但难以在基层得以实施。老百姓对环境污染不停地抱怨,但很少人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小小污染源的大有人在。

  出现此种状况,既有思想障碍也有认识偏差。在环境治理问题上,各级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搭便車”心理,认为河水是流淌的,天空是共有的,物资是流动的,在环境治理上花钱费力划不来,性价比太低,远不如坐享别处他人的治理成果来得实惠。加之长期受追求GDP观念影响,对当地纳税大户的污染行为往往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加以庇护,对处罚规定打折扣执行,甚至束之高阁。很多企业,只顾赚钱,对是否污染环境,损害他人健康,会不会遗患子孙后代,根本不放在心上。他们口头上答应不排毒气污水,行动上则南辕北辙。至于普通民众,很多人存在环境治理与已无关的认识误区。典型的说法是:全国有13多亿人,多自己一个不多,少自已一个不少,环境孬好跟自个儿没啥关系。因此,对不该做的事随意地做,该做的事又不肯做。譬如,对危害环境的现象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更别说监督和揭露。上述种种是国家持续治污多年但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有句至理名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对环境治理,这句话尤其适用。环境恶化是长期疏于治理的后患,是一个个错误行为叠加的结果。因此,要加以清除决非一日之功,更难一蹴而就。打个比方,生态环境治理不同于打蛇,对准七寸,即可一击斃命,它更像是打扫尘封多年的房间,没法取巧,只能靠实干,一点一点清理。

  生态环境对于人的重要如同水对于鱼。它关乎国家大计,百姓健康和后代福祉,全国上下须以“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精神认真对待。各级地方官员,应利用经济转换增长模式、不再过分强调GDP增长的宽松氛围,制订切实可行的环境治理规划,将优化辖区内生态环境列入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议事日程;企业界和普通百姓,则应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警句鞭策自已,用实际行动,为在全国营造清洁、文明、健康的生态环境,尽“匹夫之责”。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