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应发挥好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的作用。应在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硬”领域投入的同时,做好改善民生、优化产业竞争力等“软”领域。增支方面应突出效率导向、加强效益约束力和民生保障;减税方面应滴灌实体经济、培育创新驱动力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发挥好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的作用,已成为广泛共识。
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支出和减税降费。笔者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政策应在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硬”领域投入的同时,做好改善民生、优化产业竞争力等“软”领域。增支方面,应突出效率导向、加强效益约束力和民生保障;减税方面,应滴灌实体经济、培育创新驱动力。
在增支方面,积极财政政策应以效率为导向,激活消费等经济内生动力。
第一,优化支出结构,以效率效益为导向,强化效益约束力,坚持精准高效投资,避免盲目低效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必须精准测算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资源闲置或浪费;引进社会资本合作,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扩大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同时,下决心压缩政府运行成本等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努力减轻未来财政负担。
第二,加大财政民生保障方面的增长力度。由于此前较长时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有“欠账”,居民出于对未来预期的考虑,往往不敢消费,导致收入中“预防性储蓄”占比过高。因此,应加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投入,释放居民消费、投资等内生经济增长动力。
在减税方面,积极财政政策应面向实体经济定向减负,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激活经济内在驱动力。
第一,定向为实体经济减负,提升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切实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石。当前,我国有些产业因价值扭曲造成畸形发展,给经济健康运行带来一定隐患。未来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应主要放在为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减税与降费上。在降费上面,用简政放权清除寄生在实体经济上的一切不合理费用;降低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五险一金”的企业和个人缴费比例;厘清电费等价格扭曲带来的企业负担等。
第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统筹考虑收入分配问题。只有增加居民收入,才能真正拉动内需。在总体减税倾向的安排下,通过结构性减税,注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等调节,构建起更加合理的纳税机制。
第三,充分运用奖励、补贴等市场手段,激励我国创新体系,优化产业竞争力。积极财政政策对短期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有效果,从长远来看,还需要依靠创新、强化产业竞争力等提升生产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振经济。创新是“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创新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应充分发挥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领作用。(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盘和林)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