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正视“生儿子幸福感低”

2015年05月18日 07:45   来源:长沙晚报   杨朝清

  近日,在南京财经大学举办的2015第二届香樟经济学论坛上,有专家介绍,在过去几年时间内,通过调查发现:生儿子的父母,在儿子长到17岁至30岁期间,幸福感明显比生女儿的父母要低,而且所在城市的住房价格加剧了这一影响。(5月17日《现代快报》)

  著名人类学家阎云翔指出,作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中国的个体必须扮演好一生中各种各样的角色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维持血脉的延续作为中国人在家庭生活中的最重要职责,导致了“男孩偏好”长时间存在。在“男强女弱”的社会评价体系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格局下,“生儿子”往往比“生女儿”有更高的价值期待。随之,也产生了“生儿子幸福感低”的感受。

  演员范伟在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有一段经典台词:“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到别人手里头拿着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那他就比我幸福……”可见,心理参照群体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不论是女孩在学业事业上竞争力增强,还是女孩对父母更体贴,抑或女孩面临着更小的经济压力,“生儿子幸福感低”也是比较差异下的失落感和挫败感。

  同时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帮助子女完成婚姻大事既是道德义务也是情感责任。只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和男女性别结构失衡,结婚的成本大为提高。不论是婚房,还是聘礼,抑或婚宴酒席,这种“甜蜜的负担”,被网友戏谑为“生儿子是建设银行,生女儿是招商银行”。玩笑的背后,有着相应的现实痛楚。

  当然,也要看到伴随着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对于年轻男性来说,事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人生突破才刚刚开始,通常难以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上给予父母足够的爱与关心。就此而言,产生阶段性的“生儿子幸福感低”结果,不能将板子全部打在年轻人身上。

  此外,幸福感既关乎主观认知和心理参照,也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促进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在健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通过切实的举措来改善老百姓在市场中的机遇和地位,更新不对等的性别角色期待和角色压力,“生儿子幸福感低”才能有明显改善。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