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证霸”就业遇挫是一剂清醒剂

2015年05月11日 13:14   来源:大河网   乔志峰

  大学生“证霸”4年拿65个证书,投50份简历未获面试通知。准毕业生孙梦涛,大学四年狂揽65个证书,其中国家职业资格类证书6个、国家级荣誉证书5个、省级荣誉证书15个、市级荣誉证书8个,校级荣誉证书27个,坐拥4次奖学金,并且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年级第一。孙梦涛望着这些证书,有说不出的成就感,他觉得证书能证明他的能力。可如今凭借着这么多的优势,却找不到一份称心工作。(5月10日映象网)

  “证霸”就业受挫,其实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证书不一定等于能力,现在很多大学生应聘时都会出示一摞一摞千奇百怪的证书,用人单位早就习以为常了,并不会因为谁证书多而多看一眼。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对大学里存在的盲目的“考证热”而言是一剂清醒剂,提醒大学生们要更加脚踏实地,不要为了考证而考证,更不要认为有一堆证书装点门面就能“前途无忧”了。

  不过,虽然某些证书在求职时不那么吃香了,但“证书依赖症”在职场和社会生活中却依然未能根除,有的还非常顽固。例如,有“过来人”就分析说,学历远比证书要重要,孙梦涛的65个证书抵不过一个985院校的学历。这虽然只是猜测,却也有一定的可信度。而学历依赖,究其实也是证书依赖之一种。

  毋庸讳言,现行的社会评价体系,在某些方面过度依赖于那些形式上的东西。有时候,一张“纸”比实际能力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实际上,有没有文凭、有什么文凭以及有没有证书、有什么证书,并非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惟一标准。不少有文凭有证书的人难逃“高分低能”的桎梏,而很多无文凭无证书的“双无人员”却做出了非凡的成绩。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举不胜举,无须赘述。

  之所以有人认为证书奇货可居,之所以有人对证书趋之若鹜、为了一纸证书孜孜以求,无非在于其本身所蕴含的高附加值。所幸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附着于证书之上的光环逐步被剥离,理性的用人单位也对证书有了更审慎的态度。只有重新构建更科学更合理的社会评价体系,重实际、轻形式,才能彻底破除“证书依赖症”,让证书回归本位、让人才各得其所。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