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的“星期标准书”,距今已有近八十年的历史了。与当时名人们纷纷荐举不同,鲁迅可能是最早公开批评过“星期标准书”的同时代最著名者。1936年,鲁迅曾写文很不客气地批评了“星期标准书”的荐书名人与参与其事者们。(5月7日《北京晨报》)
在商业大潮涌动之下,名人荐书现象有增无减。现在随便买本书,几乎看不到书封上没有名人荐书的现象。过去只是通过文章荐书,这多半要求荐书者对书籍有一定了解,反观时下,许多荐书只是信手拈来一堆华丽辞藻。着重突出名人荐书的腰封也大行其道。此外,有的书籍又创造性地推出了套页,究其根本,还是行名人荐书之实。
在名人荐书泛滥的今天,谁要是完全循着名人荐书而购书或读书,必定经常性地大失所望。就名人荐书现象,曾有名人慨叹自己完全不知情,待到名字印上书封后才得知被荐书。一些名人之所以频当“冤大头”,要么与书作者有几分抹不开脸面的交情,要么与出版社有过出版等方面的合作关系。无论什么原因,这类名人荐书不可能真有什么实效。
读一本书如果心有所得,拿出来与大众分享这并没有什么不合适。之所以时下名人荐书过多过滥,遭人唾弃,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对名人透支公信力之举缺乏约束力。今天只有名人荐书,鲜见有人对名人的不当荐书存有质疑,尤其是名人质疑名人的现象更是高度稀缺。文化讲究包容,但文学绝非“怀柔”式的一团和气,缺乏批评氛围的文化往往会成为滋生和稀泥现象的肥沃土壤。
可以肯定,当社会上只有名人荐书这一种模式时,名人荐书其实是失效的,反倒越来越像是书籍出版过程中一道稀松平常的工序。换言之,只有形成严肃的批评风气,名人荐书才可能回归于理性,才可能倒逼名人们珍惜羽毛般珍惜自己的声誉,如荐书之前深读并作出自己的严肃判断,同时也绝不容忍被荐书的现象。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