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科研评价要过好三道关

2015年05月04日 07:19   来源:人民日报   黄 维

  科研评价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无论认识上的彷徨,还是实践中的探索,都充斥着喧嚣。改进科研评价,首先应有以下共识:科研成果必须经得起时间检验,科研评价必须过好三道关——质量关、人情关、功利关。

  质量关怎么过?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治学必须严于律己,做出真正有学术价值、有较高水平、有利于社会的成果。对于科研管理部门来说,必须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政策,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上屏蔽人情因素的干扰。应创造条件,逐步增加国外同行评议的权重,尤其应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更加注重对科研成果创新力、影响力的考量。立足当下,在专家评审模式暂时无可替代的情况下,应不断推进高素质专家队伍建设,提高专家队伍门槛,建立国家专家库。专家遴选应考虑两项指标:一是学术水平和判断力,二是品行操守和公道心。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此外,还需对专家评审机制进一步优化,借鉴国际经验,深入推进精细化评审、阳光评审、良心评审,切实捍卫科研评价体系的公信力和公正性。同时,加强异议处理制度和可追溯、可撤销机制建设,让科研评价不再是一锤定音。

  人情关怎么过?坦率地说,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下学术界的学风并没有出现根本性好转,学术不端、学术失范乃至学术腐败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近年来,每次参与评审,都会收到说情的电话、邮件、短信和微信等。这种现象在一些高级别的学术评审中也屡见不鲜,导致一些非学术因素干扰科研评价,包括各类人才和科技项目评审。中国社会是高度人情化的社会,此风不消,再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也难免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而长此以往,将使科研成果评价和各类人才评价有失公允,干扰正常的科技创新活动和人才培养进程,也影响科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可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功利关怎么过?这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目前,科研评价有日益功利化的趋向。以科技奖励为例,本应是一种荣誉上的奖励,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与奖金、头衔等过度挂钩,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甚至成为评选各类人才不成文的“硬指标”和潜规则。个别高校和科研机构还把申请各类奖励作为体现学校教学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各种大学排行榜甚嚣尘上,将“功利”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这已脱离了科研评价的动机和宗旨,使高校立德树人的公信力受到损害。科学研究的动力应该是兴趣、爱好、好奇心,绝非“功利”二字。庄子曾云,“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科学研究应该是独立的、有灵魂的,一旦被“功利”二字所操纵和蒙蔽,很难想象能取得经天纬地的创新成果。“水深则流缓”。科学研究是一项高尚的事业,需要淡定、自信、优雅、从容,需要长期积累、不懈努力。科研管理政策同样需要力戒急功近利,注重从长计议。

  过好这三道难关,需要做多方面努力,而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则带有基础性、根本性。“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对于科学研究来说也是如此。学术界必须不断增强法治观念,推进依法治学,推动科研评价体系走向法治化、科学化。例如,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立法对科研人员进行有效激励,完善专利法保障知识产权等。这些工作做好了,科研人员创新的活力才能被激发起来、释放出来,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之中。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别让僵化制度捆住科研的翅膀    2016年06月08日
  • ·闭门造车难出科研创新成果    2016年04月12日
  • ·科研反腐需制度堵漏    2016年01月08日
  • ·避免科研泡沫化评估机制需大改    2015年11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