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慢下来,世界也许更精彩

2015年04月24日 07:27   来源:红网   岳乾

  扬州一小伙从扬州乘坐公交车,一路换乘公交,途经镇江、金坛、常州、无锡、苏州、昆山,于次日下午到达上海,一路换乘了20多趟公交车,只花了56元路费。(4月22日环球网)

  前不久,郑州一位女教师“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走红网络;而这位小伙则以实际行动将“看世界”从理想化为现实。而最令人赞叹的是,在高铁、动车、城际列车、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交通极其便利的长三角地区,这个年轻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颇为另类的出行方式,践行了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方式。

  “看世界”,是每个人都有的梦想。但怎么看,却大有不同。有的人选择走马观花,有的人选择细细品味;有的人从大处着眼,有的人往小处钻研;有的人务求快,有的人则不惜慢。所以,同样的世界,在不同的眼里就呈现出不同的图景。那些走马观花、一心求快的人或许仅仅看到了一个模糊的轮廓,获得了一些泛泛的印象。而那些细细品味、不惜慢下来的人也许观察到了花朵的姿态,聆听到了山泉的叮咚,嗅闻到了青草的气息,感受到了异乡的况味。就此而言,慢下来,世界也许更精彩。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快,仍然是我们社会的主旋律。经济发展,我们务求快;社会变迁,我们唯恐不快;收入提升,我们更希望快些;出行与旅途,我们也不得不快。快是我们社会的常态,那些在大都市里行色匆匆的人群,那些令人惊愕的建筑速度,那些一日千里的交通工具,那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嘶喊,无一不昭示着这一点。我们唯恐慢上一步就被甩进历史的垃圾堆中、被推入落后的废弃物里。而我们每一个人也被裹挟其中,慢下来看世界,成为一种奢侈物。

  但是,快,使我们丢失了很多东西。旅途中的快,使我们错过了真正触及灵魂的风景;教育竞争中的快,使我们的孩子丧失了应有的童真;高楼建筑中的快,使我们忽略了建筑物重要的质量核心;经济发展中的快,使我们抛弃了古老的传统与文化;社会变迁中的快,使我们背离了应有的伦理与道德。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教育体系、硬件设施、经济发展只是其外在,孩子的健康与快乐,人的安全与幸福,民族的文化与传统,社会的伦理与道德才是其灵魂。就此而言,快,使我们的社会丧失了灵魂的内核。

  看看那些社会上层出不穷、令人错愕的一幕幕“奇观”吧!那些被胶带粘贴起来的建筑物,那些“碰瓷”而毫不脸红的老人们,那些被铁窗封起来的教学楼,那些被推土机霍然推倒的传统古建,那些随处可见的不文明行为,那些充满社会的戾气,那些极端的贫富分化。

  而人的幸福、社会的健康不仅仅来自于物质的丰富与硬件设施的健全,更来自于人在社会中的安全感、满足感以及认同感,而这些,恰恰是由社会之灵魂因素生发、培育的。缺少前者,社会固然难称健康,民众固然难称幸福;但缺少后者,社会将沦入一盘散沙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的状态,也不可能有幸福可言。

  所以,对于我们社会来说,有必要慢下来,为灵魂补补课。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有必要慢下来,或聆听花开的声音,或阅读尘封的图书,为心灵充充电。慢下来,这固然显得有些奢侈,但也并非不可能。实际上,对于快的焦虑与渴望,很多时候仅仅是我们的一种错觉;慢下来,明天的太阳也照常升起。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期待新征程上精彩乐章    2016年01月06日
  • ·中超联赛将收官 为精彩而战    2014年11月03日
  • ·踏实敬业,才能舞出精彩    2014年10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