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全社会期待已久的“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终于正式颁布。这与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仅有一日之隔,经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我国经济呈现稳中趋缓态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少经济运行指标继续走低,如PPI延续跌势,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持续处于低位等。有人担心,“水十条”制定的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过高、任务过重、举措过严,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使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雪上加霜。
经过多轮修改的“水十条”,将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为确保任务目标落实,“水十条”提出取缔“十小”企业,整治“十大”行业、治理工业集聚区污染等一系列硬措施。
重典之下,必然会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带来一定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这决不意味着为了稳定经济增速,就可以忽略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牺牲环境换发展”的老路,更不能以此为借口延缓甚至停滞我国环境保护的进程,动摇我国向污染宣战的决心。
乐观地看,“水十条”给一些产业向下“拉一把”的同时,也在给另一些产业向上“推一把”。“水十条”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正效应,直接体现在对环保产业的拉动上。据测算,“水十条”通过加大治污投资力度,大幅提升污染治理科技、环保装备研制和产业化水平等措施,将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1.9万亿元,其中直接购买环保产业产品和服务约1.4万亿元。环保部预测,实施“水十条”可拉动GDP增长约5.7万亿元,累计增加非农就业约390万人,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增加2.3%。
当然,“水十条”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正效应,还要从更深层次来把握。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理念让我国资源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长远来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水十条”提出的一系列严格举措,不仅着眼于水环境治理,也直面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不仅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还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优化和企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突破口,有利于将稳增长、调结构统筹起来。这样看来,“水十条”对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有裨益。
我国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世界各国积极追求的目标,同样,也是中国摆脱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困境的唯一途径。绿色发展,其核心内容是构建绿色的经济体系,即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的转型、消费结构的变化,绝非一日之功。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地方将面临GDP增速放缓的阵痛,也孕育着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机遇,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契机。
2015年,不仅是迎来“水十条”的一年,也是新环保法实施的第一年,是“大气十条”进入深入实施阶段的一年。当前,铁腕治污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常态,而“水十条”和其他铁腕治污手段一样,是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必将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运行输入正能量,促使中国最终走上绿色发展道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鲍晓倩)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