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了“公民一卡通”,会减少多少麻烦?

2015年04月15日 07:14   来源:广州日报   

  关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公布的《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涉及社会治安防控的多个领域。《意见》明确指出,中国将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代码、统一共享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探索建立公民所有信息的一卡通制度。(4月14日《新京报》)

  打包公民信息是“简政”开始

  对 “一卡通”大家都很熟悉,前面加上“公民”二字,有着革新意义。未来的“公民一卡通”,起码应该具有两个亮点。

  一是真正让公民信息共享。这段时间,一道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的考题,难住了很多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政府部门一再呼吁全社会要有互联网思维,既然“互联网+”大势所趋,政府部门为什么不做互联网思维的先行先试者?试想一下,如果建立了统一共享的基础信息库,推出“公民一卡通”,市民再碰到类似问题,只需打开电脑,输入身份证号查询就行了。这也意味着,“背着公章旅行”,可能就此成为历史。

  二是真正把公民信息打包,不再制造“压力山大的卡奴”。现在打开不少人的钱包,钱没多少,卡一大堆,已经成为常态。每一张卡,都对应着一种公民权利、对应着一项公共服务、对应着一个对之负责的公共部门,可谓“卡卡有来头,一个不能少”。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局巡视员邓小虹“吐槽”,当下各种卡太多,应当拓展身份证的使用范围,把身份证变成“一卡通”,涵盖就医、教育等各类公共服务信息。畅想一下,如果有了“公民一卡通”,真正实现“一张卡”,会减少多少麻烦?

  当然,这些都建立在用的基础上。从这一意义上讲,“公民一卡通”在建更在用。只建不用是浪费,用也是对建的推动。(毛建国)

  还需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推出“公民一卡通”,换言之,就是将对应着公民信息所具有的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有机整合,特别是在公共服务的多元化、数字化与便捷化的网络时代,各类公共服务的内容,不可避免会对其“实现形式”提出更高要求。而公共服务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公民一卡通”所享受的服务和待遇,如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无法满足公众的需要,那么,这种“卡”的有效转换就会大打折扣,也会给公众的办事带来麻烦与不便。

  应当看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是否高水平,反映到“公民一卡通”,必须要看一看方便的是公众还是管理部门。显然,“公民一卡通”能够减少公民持卡的数量,让公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时更加便利与快捷。但是对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而言,实现信息彻底整合,相关机构必然要牺牲掉一定的业务独立性,随之而来势必影响到部门利益,这恰恰是“公民一卡通”转换中不可避免的现实利益问题。 (井水明)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