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也门撤侨:国家爱民自然就会民爱国家

2015年04月02日 07:45   来源:羊城晚报   何龙

  当身处也门险境的中国公民登上中国军舰准备回国时,我们能够想象他们的心情——与登上民航飞机不同,这次用军舰撤侨,就像有人处于危险境地,同胞用军车警车把他们带回家一样,其安全感和荣耀感一定迥然不同。

  自从也门局势恶化之后,中国果断派军舰去那里撤回侨民。当地时间3月29日中午,海军第十九批护航编队临沂舰从也门亚丁港安全撤离了我国驻也门首批122名同胞和2名中国公司聘用的埃及和罗马尼亚外籍专家。30日,随着第二批400多人乘坐中国军舰离开也门荷台达港,需要撤出的中方人员已全部撤离也门。

  那些安全撤离的中国公民,眼中含着泪水,口里喊着“万岁”,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称远离家乡的人为游子。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远离家国的人为数不多。一旦离开家国身处举目无亲的地方,就会有孤立无援之感,这时,家里的关心就很容易直抵他们的心窝。当游子遇到问题和危险时,来自家的关心和保护则更显温暖。

  “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

  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唱出了“家”的真谛。家是人们休息、补给和疗伤的港湾,是人们躲避风雨的庇护所,修复创伤的“维修厂”。如果人们在疲倦时不会想到家;在受到惊吓时家不能起到压惊的作用,那么这种家再大再华丽都失去了意义。而对家人失去温暖与保护意义的家,相信没有几个人会真心实意地爱上它。

  国实际上是家的放大:它集合了国界以内的大大小小的家庭和个体,还包括那些生活和工作在异国他乡的公民。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当国民遇到麻烦时,家长如何反应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国家的感情。

  美国政要深知保护国民就是保护国家的形象和自己的选票。于是当美国公民在国外遇到麻烦和危险时,他们就会立即做出强烈的外交反应,甚至不惜派军队保护。

  为了要回越战期间美国士兵的骨灰,美国在尚未与越南建交的情况下,还是想尽办法与越南谈判;1996年,广西的两位采药农民在兴安县猫儿山上发现美国二战飞机遗骸,克林顿总统亲自写信感谢这两位农民……

  近年来,当中国公民在国外需要保护时,中国领导人也都做出及时的应对。2006年,所罗门群岛发生骚乱,东帝汶局势恶化,黎巴嫩与以色列发生武装冲突;2008年,乍得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激战,泰国爆发示威;2010年,海地地震,吉尔吉斯骚乱;2011年,埃及动乱,利比亚动荡等等,中国政府都通过包机撤侨在内的各种办法来保护中国公民。尤其是在利比亚危机中,中国政府更是动员了海、陆、空的力量从利比亚撤出三万五千多中国公民。

  中国公民在海外遭遇危险而受到国家保护时,都会有国家的归宿感,都会激发爱国热情。显然,这种保护国家公民的具体行动比口号式的爱国教育更真切有效。(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也门撤侨,祖国永远是靠山    2015年04月03日
  • ·国际势力“理”乱也门局势    2015年03月30日
  • ·沙特空袭或激起也门千层浪    2015年03月27日
  • ·中也关系,不变的是友谊    2013年11月12日
  • ·也门撤侨传递“中国价值”    2015年04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