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万喆:用特色主义代替模式主义

2015年04月01日 10:16   来源:环球时报   万喆

  中国正处在改革转型的关键时刻,对于各种“模式”或者“理论”的使用常常成为争论焦点。许多人认为,有“先进的模式”和“普遍的真理”,何须什么“特色”?。

  其实,任何“模式”都不应落入具象化。“中国特色”本来就不是中国的特色。充分认识本国特色,选择适用于本国特色的理论,建立有本国特色的模式,不仅是中国目前追求的道路,也是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一致选择。

  二战后的德国曾经政治全然颓败,国土满目疮痍,经济濒临崩溃。德国选择将自由原则与国家干预原则有效结合,大力发展工业,并建立了全球最发达的职业与技能教育体系,也保存了最完善的学徒制和在职培训制度。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市场化,但通过社会福利政策的均衡措施加以补充。这种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曾被称为“第三条道路”,发展特色有别于英美等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符合德国国情并行之有效。

  而“美国模式”也挺好。二战后美国经历了黄金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初里根主张撤回政府干涉并减少税率和撤销管制。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破裂,冷战结束,亚洲金融风暴,美国“新经济模式”如火如荼。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通过数轮货币宽松,呈现良好复苏。迄今为止,华尔街“马照跑舞照跳”;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仍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充分证明美国模式“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事实上,尽管一些国家的制度相对完善和成熟,但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一种模式或理论的建立往往具有保证其发展成熟的土壤。这种土壤和条件可称之为“特色”,缺少了“特色”,所谓模式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学习“美国模式”的拉美已危机好几轮,而日本仍然在思索。因为美国“模式”的背后,有个“牙好,胃口就好”的美国特色。美国能吃,可是别国消化不了。

  所有理论都必须在适应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实践和筛选获得印证,并加以选择和应用。不能仅因某些理论知名度高就对其倍加推崇;也不能因为某些理论在某时某地获得过成功,就忽略其成功的原因和过程。

  随着全球经济繁盛和交流畅通,理论的进化和淘汰速度在加快,“模式”也在不断改良。里根经济学在21世纪金融海啸爆发后在世界范围内遭到质疑。德国“模式”也不适宜大量复制。刚刚去世的李光耀以小国领袖引起世界瞩目,正是因为他不落窠臼,永远适时而动,发展出“新加坡特色”。

  放眼望去,每个成功的国家模式背后都必有强大的国家特色作支撑,每个强大的国家模式都是在坚持找寻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上建立的。

  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期,这不仅意味着经济的转型升级,还意味着中国模式的真正建立需要更具中国特色的理论和体系架构。以实用主义代替效仿主义,特色主义代替模式主义,中国特色才是发展真理。▲(作者是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按章办事应防“生硬条框”主义    2015年12月25日
  • ·新区域主义浪潮与中国战略选择    2015年10月16日
  • ·难民潮是新干涉主义的恶果    2015年09月11日
  • ·支持稳增长应摈弃重税主义迷思    2015年09月10日
  • ·“大亚细亚主义”是什么货色    2015年08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