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水区” 需要胆识与勇气

2015年03月27日 07:35   来源:长江日报   杨耕身

  电力体制改革终于在13年后蹒跚重启。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意味着新一轮电改大幕拉开。

  电改的节点还是落在电网。而围绕电网高度一体化的垄断经营模式,衍生出是否拆分和是否输配分离两个焦点问题。一度,围绕上述问题的争论甚嚣尘上。反对者认为我国还没做好完全市场化的准备,电力是特殊的商品,必须有政府管制和政策性输配电机构即电网的兜底,保证电力运行的安全性,输配分开现阶段也不具有可行性。支持者称:“全球电力市场放弃市场化和竞争的例证,不是没有成本、没有弊端,改革是趋利避害,但绝不能放大成本和弊端因噎废食。”

  媒体报道承认新电改“并非没有新意”,但也不无失落之情。“电老虎”为虎已久,其电网高度一体化的垄断经营模式被舆论议论已久。也正因此,有专家指出,从放开的市场领域来看,新电改方案与外界预期的在尺度方面还是有所收缩,没有对存量市场动刀,更没有“拆分电网”,这可以体会出电改存在的阻力。

  任何改革都会有阻力,问题在于在阻力面前的态度。当然作为一种常识,我们也认同这样的观点:宽容和妥协是民主的内涵,有共识有妥协才会真正地推动改革。然而一种基于改革共识之上的妥协,不等同于“充满妥协色彩”。前者是一种现代政治应当具备和提倡的妥协精神,是一种民主的艺术,而后者则意味着对原则问题的避让,对公共利益以及改革初衷的背离,二者不能等而视之。

  反对电网拆分者认为“我国还没做好完全市场化的准备,电力是特殊的商品”,类似的说辞,我们听得不少。环保法修订草案进入第三审时,有关公益诉讼的条款因为限定条件极其苛刻而饱受质疑,但相关人士仍然表示,环境公益诉讼宜积极稳妥地推进,防止滥诉。用一句网络用语来说,这话让人听得“也是醉了”。

  从油价定价机制到燃油标准的推行,从官员财产公开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制订,我们一再感受到“妥协色彩”的存在。

  中国的现代化改革需要多些壮士断腕的决断,无此则永远走不出所谓的“深水区”。固然,改革的本质就是调整利益关系,对改革的阻力也都是因为发生利益冲突。改革已由“摸石头”进入到“深水区”。在继续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胆识与智慧,更需要超越特殊利益集团的勇气与自信。事实上,这种胆识与勇气,也正是中国改革之所以得以实现的一个根本。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