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校园足球,不能太功利,足球踢得好不会加分”,针对校园足球发展,广州市副市长王东日前表示,“不赞成因为足球踢得好,就在中考、高考中加分的做法,但各所学校可以考虑招收足球特长生”。(3月25日《南方都市报》)
“足球踢得好也不会加分”,在全国上下都在“推进校园足球发展”的当下,这一提醒,无疑很必要、也很有价值。我们知道,针对高考加分,不久前教育部曾明确表示,“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考试加分要做‘减法’,总的原则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这意味着,属于体育范畴的足球加分也在“取消”之列,确实是“踢得好也不会加分”。
之所以要取消包括足球在内的体育特长加分,从教育角度来看,显然是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教育考试公平、有效避免各种“加分”造假现象。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各种高考加分一直都是造假事件频发、泛滥的领域,而体育特长加分又是其中的重灾区。如据此前媒体报道,在浙江一些地方,“连校足球队坐板凳的候补队员高考都能加分”,“他们有的连在足球场上跑一圈都成问题,却每人都获得20分的高考体育加分。”
而回到体育尤其“校园足球发展”自身的角度,“足球踢得好也不会加分”的更重要价值实际上还在于,这样做也有助于更好地确保校园足球发展的单纯性,使之能尽可能地多保持一点“足球之为足球”的纯粹性,而少些附庸其上的功利色彩。很明显,一旦“足球踢得好就会加分”,不仅会在无形中导致校园足球的“应试化”倾向,使之沦为应试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也会让青少年参与校园足球的目的,变得相当可疑和不纯粹。
事实上,进一步置于《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语境下审视,“足球踢得好也不会加分”同样也非常有必要和意义。针对“推进校园足球发展”,《方案》明确强调,要“发挥足球育人功能”,“把校园足球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而一旦校园足球与高考加分捆绑在一起、甚至“加分”成了参与校园足球的目的,势必不仅无助于上述“足球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甚至还很可能构成某种妨碍,让“足球育人功能”异化变质。
此外,从更深层次看,如果简单将校园足球与高考加分捆绑在一起,实际上也不利于充分贯彻“去行政化”这一足球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我们知道,此轮足球改革的一个最大亮点,就在于充分还权于社会、市场。因此,如果“足球踢得好就加分”,而加分又完全依赖于体育行政部门的审批、考核,势必会妨碍“政社分开”等原则的贯彻,也无助于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发展足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