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学奖:重奖之下可否出卓越

2015年03月24日 08:14   来源:长江日报   

  3月17日,四川大学首届“卓越教学奖”的网络票选活动正式拉起,然而这项从去年12月底启动的评选项目依旧遭遇激烈的争论——总金额280万元,特等奖100万元的评选真的可以保证教学质量么?

  教学激励莫摇身为又一个锦标赛

  房清江(湖北公务员):“卓越教学奖”的设立不可能像体育比赛一样,教师为了获奖来讲好课,毕竟教师是一种职业,其价值并非奖金就可以衡量的。

  李永宪(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一个奖不能解决教学弱势地位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很多工作,评奖只是一个方面。

  王兴荣(千龙网编辑):奖励本科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绝非全国独有。但如何奖励,如何开辟更多的鼓励本科教学的渠道,这是需要智慧的。学生的喜欢也未必就是科学的标准,而网上投票也未必完全是科学的。如果有人通过非常规手段操作,比如拼命拉票,如此获得百万奖,那就极不公平了。

  张晓远(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不管有多少争议,但至少这个举措是在鼓励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而不是通过科研来评价一个老师,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希望通过这个举措唤起更多高校对教学的重视。

  量化评比逼出教研之争

  申宁(人民网记者):长期以来,科研和教学的PK战一直存在于中国的高校领域,因为大学教师的职称、级别、收入、待遇大多与科研挂钩,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后果——相当一部分大学教师热衷于抓科研、抓项目、带研究生,而对本科教学却意兴阑珊,敷衍了事。而去年发生的清华大学方艳华“非升即走”事件和四川大学“周鼎之惑”更是将教学与科研之争推向了一个高潮。

  周鼎(四川大学青年教师):一个高校靠什么打出旗号?还是靠大学排名。排名怎么算?都得量化,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论文数量。学校其实也是被绑架的。

  1633897104(澎湃网友):前教育部长说过“上不着天,与科学前沿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下不着地,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关系不大。很多论文只是简单重复的跟风研究,没水平,也没有现实意义。其原因在于许多同志的浮躁心态和错误认识”。老老实实把基础知识吃透,再踏踏实实教给学生,才能真正提高教师自己,才能有原创科研,也才能真正启发学生。

  重新摆正教研关系

  东山谢氏(新浪微博用户):学校应以“教书育人”为本,“论文课题”为辅。国家应当修订职称评审制度,论文课题不得作为申报职称的必备条件,得看其岗位实际业绩。科研成果,必须对专业工作有实际指导作用,职称评审制度不改革的话,终将误人子弟。职称评审不该将论文、课题作为必备条件,否则,将致专业技术人员不务正业,转而将论文、课题作为正业。

  秦春华(北京大学招生办主任):美国顶尖大学在招聘教师时非常看重其对教学是否有足够的热情。通过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引导和制约着教师对于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如果教授不上课,收入就会锐减,甚至没有薪水;如果课程质量不高,收入也会受到影响。至于科研,那属于教授的个人旨趣。学校当然会支持教授的研究工作,但绝不能因为科研而损害教学的利益。这一点也许对于正在开始重视本科教学的中国大学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启迪。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