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西方发达国家竞相投入亚投行怀抱说明什么?

2015年03月23日 07:11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文风

  距离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资格确认的截止日期仅剩10天时间,由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上升为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

  今年1月1日,新西兰正式成为亚投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这也是亚投行接纳的首个西方发达国家成员,也是首个非亚洲国家和大洋洲国家。

  3月12日,英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3月17日,德、法、意相继宣布将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至此,七国集团中已有4个国家申请加入中国将出资49%的亚投行。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日前在会见记者时表示,如果日本政府提出的相关条件得到满足,可以考虑加入亚投行。这是日本政府首次改变口径、表达加入亚投行的意愿。

  西方发达国家竞相投入亚行怀抱说明什么?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是希望分享中国和亚洲经济发展成果。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尽管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复苏的政策,但是,政策效果差强人意,经济增长缓慢。中国和亚洲的增长有目共睹,因此,西方强国纷纷将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正如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指出:“在亚投行的成立阶段就加入,会为英国和亚洲创造共同投资和增长的举世无双的机遇。”的确,亚洲无疑是重要的投资目标。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10年至2020年间,亚洲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要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内部基础设施投资需要8万亿美元,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另需3000亿美元,融资缺口巨大。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成立,有助于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资金支持;有助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加快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此次,英、德、法、意力排美国压力携手申请加入亚投行,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十分看好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地位和肩负的责任,他们希望通过亚投行来分享中国和亚洲经济发展成果。

  世界经济中心正在重回亚太,腹地广阔的亚洲各国经济发展获得了历史性机遇,并产生强大的溢出和集群效应。

  其次,中国主导区域金融话语权和规则制定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当今世界金融秩序是由美国掌控的,中国一直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曾谋求在世界银行和IMF中更大的份额和话语权,但收效不大。亚投行的成立,会有助于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形成,但新秩序不会完全取代旧秩序。虽说亚投行的创建确有争夺世界金融秩序主导权之意,但就英、法、德、意的选择而言,现实利益才是根本。截至目前,法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和瑞士已同意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将使亚投行扩围至33个成员国。西方发达国家竞相投入亚行怀抱表明他们认同亚投行的规则。在亚投行创立之前,主导世界金融体系的,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亚洲开发银行,都是美欧主导制定的规则体系,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明确表示,“西方有时候提出一些规则我不认为是最佳的。不见得现存制度都是最佳,这一点我想我已经早就表达了。”这就意味着,亚投行除了参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标准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规则。

  再次,西方发达国家竞相投入亚行怀抱表明“唱空中国”论的失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成立,有助于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资金支持;有助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国际上有股“唱空中国”的论调,特别是在中国主动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之后,一些“唱空中国”的论调又沉滓泛起。事实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增长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正如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金融项目联席主任Simon Zadack博士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指出,中国的实际增长率可能第一次是7%或者更低,但主要是要提高质量,而不是光看数量。虽然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是中国保持7%的经济增长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七国集团中的多数成员主动加人中国主导的区域金融机构,这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加入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唱空中国”论调的失败。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我国应如何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    2016年07月07日
  • ·中等发达国家之中国特征初探    2015年04月09日
  • ·发达国家是怎样对外投资的    2013年05月23日
  • ·城镇化发展不能走发达国家老路    2013年01月30日
  • ·努力跻身第四次工业革命领跑圈    2016年06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