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雄师》里,如果不是霍安(成龙饰)一遍一遍说出来、不断地在强调,能有多少观众会想到影片的主题是——维护丝绸之路的和平,化敌为友、寻求各民族的“共存”?历史题材,主题再高大上、再多么具有现实意义,如果没有典型的、切合历史背景的故事支撑,也难以打动人。
《天将雄师》第一主角是霍安,但给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罗马人,尤其是逃亡的小王子普理斯(西蒙子饰)和弑父篡位的大王子提比斯(阿德里安·布洛迪饰)。小王子逃到了雁门关也逃不开哥哥提比斯的追杀,最终坠崖而亡。在劫难逃之际,他一边哭一边“命令”自己的护卫卢魁斯(约翰·库萨克饰)赶快逃——那种真实的恐惧感和与年龄不符的大义感,让人动容。这之前,小王子在雁门关寄人篱下,唱起了以回家为主题的罗马军歌,将士们也自发地跟着合唱;影片最后,大王子提比斯“功败垂成”、临死之际同样唱起了这首歌——片中的罗马人,无论反派还是正派,都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个体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性和气质也比较统一、比较鲜明。
反观片中的国人,除了霍安像个先知,带着小分队在“维和”、在拼命“点题”外,其他人——无论反派殷破(崔始源饰),还是雁头和大漠老鼠(筷子兄弟饰),以及三十六国的军人,对“和平”和“共存”表现得毫无意识和感觉,更多地是在那儿打打杀杀、卖萌搞笑;好不容易联合起来修好了雁门关,面对外敌入侵,还自乱了阵脚,聒噪着要把霍安送给敌人,保全自家性命。
《天将雄师》把一个好端端的、国人“维和”的主旋律故事,给唱跑调了,唱成了一曲“罗马之歌”。或者说,“插曲”喧宾夺主,比“主题曲”更感人。
影片的故事也有一些低级的错误,不像影片宣传的——“剧本筹备了七年”。电影开片就有一处:西域三十六国中,有两国打起来了,前来“维和”的霍安靠着翻书本找标志,才明白打起来的是谁——太不了解当地“民众”了吧,哪像一个口口声声缔造了丝路和平的地方官所为。此外,只要对西汉的历史地理有所了解,就不会让罗马大军深入到山西的雁门关,而迎战的却是新疆一带的西域将士。但凡剧本用心点,这类硬伤就可避免,也不枉影片打一回“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的幌子。
影片对结尾的设计与把握,更是几乎要失控了。“维和”小分队和三十六国大战提比斯军团,堪堪要败之际,安息国援军赶到。按照罗马这条故事线的叙事逻辑,此时,应该是由安息国来主持正义、解决提比斯的问题,因为安息国跟罗马结过盟,女王还是罗马皇室的亲戚。但这样一来显然没霍安什么事了,也不能紧扣主题,所以不成,所以“重任”还得交给霍安;可霍安充其量是个挂名的罗马将军、是卢魁斯的一个朋友而已,让他去干掉人家罗马的“新君”,于国于家,这算什么?罗马军团和安息军团对峙之际,霍安杀将出来就显得突兀,不合情理。而且既然凭霍安一己之力就能灭了提比斯,影片“安排”安息国大军赶来做啥?是来炫“雁门关大战”格局之大吗——看,我们的大片里不仅有三十六国和罗马军团混战,连当时的另一帝国安息国也来了——可问题是安息国来了也没打啊……
这部号称投资4亿的大片,将丝绸之路、西域风情、神秘的罗马军团、霍去病遗愿等中西、东西元素混搭,增强了奇观性、可视性,论场面宏大和热闹程度,也不输好莱坞同题材史诗大片,但要在整体上与之比肩,差距还很大。有钱,可以把影片的外在打造得光鲜亮丽、吸引眼球,但要提升内在品质,光靠有钱却远远不够。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