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十面“霾”伏突围之路在哪里?

2013年01月15日 09:39   来源:千龙网   范子军

  1月14日,笼罩我国多地数日的雾霾天气仍在持续,对交通运输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各地各部门正在采取多方措施积极应对。然而,想要远离雾霾,留住蓝天,仅仅做好应急还不够,治本之策让人期待。>>>新闻细读 

  人民日报14日一篇时评文章说得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从个别城市到部分地区,再到如今的十面“霾”伏,环境污染之患越来越怵目惊心,发展生态之恶劣越来越叫人忧心如焚。吐槽、叫苦、抱怨显然不管用,事后的“足不出户”防污染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深度反思、拨开迷雾、强势突围已然刻不容缓!

  毫无疑问,身陷十面“霾”伏,我们首先有必要扪心自问,为什么会置身重重雾霾的围困之中?一段时期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和广大民众一直在呼吁,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野蛮的、掠夺式的开发,不能寅吃卯粮追逐眼前的GDP,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才会有又好又快的发展。然而,一些地方总是HOLD不住政绩冲动,依旧偏执地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终于导致了今天的这种局面。

  反观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环保事件,无良业主唯利是图,罔顾国家法规,无视民众健康,疯狂追逐利益最大化,当然是最直接的原因,地方政府、部门的默许、放任甚至背后助推、主导,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而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涉嫌环保违规违法行为,受到依法严肃叫停和严厉处罚的往往也是凤毛麟角。因此,如果不能旗帜鲜明地明法纪、严“军纪”,“突围”就无从谈起。

  当雾深深、霾重重不再是个别的、偶尔的现象,而日益演变成一个严峻的中国式生态发展命题,指望个体企业、个别地方的自觉自律,显然不太现实,强化国家高层的制度设计和执行力,无疑显得越来越必要和迫切,没有科学缜密的发展规划,没有政策制度的彻底纠偏、没有严惩不贷的责任追究,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极可能被扭曲的发展观、政绩观深深地锁进越来越肆无忌惮的“雾霾”里。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