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出台道德模范关爱政策:体现德法共治

2015年02月13日 07:32   来源:法制日报   刘勋

  日前,浙江省杭州市正式实施《杭州市道德模范关心关爱制度若干规定(暂行)》,这是国内省会城市出台的首个道德模范关心关爱政策。若干规定明确,对市级道德模范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不仅保障市级道德模范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而且对道德模范在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法律援助等方面的优待都作了相关规定(2月12日《京华时报》)。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标杆,更是社会文明的推动者,这些道德模范有些是见义勇为者、有些是公益人士、有些是坚守岗位不辱使命的普通工作者。他们因为特殊的贡献赢得社会精神层面的肯定,可是其中有些人却因此导致生活陷入贫困,特别是那些见义勇为致伤致残的道德模范,外界关注度繁华落尽之后自身默默承受着长期的贫困窘迫生活,这就是经常触及社会正义神经的“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现象。还有那些长期无微不至照顾患病残疾亲人的道德模范,也会因为家庭收入不高而经济困难,即便是那些资金雄厚的慈善企业家,也会因为道德模范精神嘉奖带来的社会认可度持续时间短而积极性减弱,甚至被家人及其他企业家冷嘲热讽。

  如果社会对待道德模范的态度仅仅限于精神鼓励,那么这些道德模范很难获取持续稳定的尊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体要推陈出新,群众关注焦点也会随之斗转星移,当一个道德模范被媒体聚焦、群众关注之时,各种慰问帮扶接踵而至,但是这些慰问帮扶也许很快就会烟消云散,道德模范的生活境遇并不会有很大改观,这种慰问帮扶缺乏制度的支撑必然会缺乏可持续性。

  通常来说,媒体的关注度一转移,道德模范们精神层面的尊严就会被现实问题困扰。如果道德模范们缺乏稳定的物质层面尊严,就会产生负面的舆论导向,有些群众就会认为“做好事、行善道”是很傻很天真的事情,“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甘于奉献被冷嘲热讽”等负面舆论导向就会持续伤害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不断挫伤道德模范们的人格尊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做好事、行善道”。

  “仓廪实、衣食足”是人获取尊严的必要条件,有制度支撑的政治物质待遇就是道德模范们尊严的保障。杭州市将道德模范的政治物质待遇制度化无疑是道德建设的务实之举,充分体现出权利义务的统一,道德模范以自身的言行来引领社会的风尚,就应该享有一定的政治物质权利。将道德模范享有政治物质待遇制度化也是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法治安天下、德治润人心,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两者都不可或缺,让道德模范的生活更有尊严就是德治的最生动体现。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