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医药的“黑匣子”

2015年02月06日 10:16   来源:人民日报   王君平

  靠吃老本,中医药发展就走进了“死胡同”。解开中医药的奥秘,让中医药讲“现代话”,中医药这株老树才能开出新花

  一位天津患者饱受头疼困扰,多方求医总是治不好。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诊断他为缺血性头疼,为他开了中药养血清脑颗粒。一个疗程过后,患者头不疼也不晕了,症状明显改善。

  养血清脑颗粒最初主治“血虚头疼”,如今专用治疗缺血性头疼,高血压头疼。从“大水漫灌”变成“精确滴灌”,这源于张伯礼主持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该技术获得今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中药的“两个相对清楚”——“药效物质相对清楚,作用机理相对清楚”,给古老的中药赋予现代科技含量,使其“焕发青春”。

  长期以来,中医药“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却也是一个“黑匣子”。难怪人们常说,中医让人稀里糊涂地活,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如此不明不白,临床定位不清,医生不知该如何用。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中医回不到医圣张仲景为代表的传统坐堂医时代。如果依然抱残守旧,脱离现实需求,不顾社会进步,没有创新,没有突破,靠吃老本,中医药发展就走进了“死胡同”。解开中医药的奥秘,打开神秘的“黑匣子”,中医药要讲“现代话”,这是中医药发展创新亟须解决的现实难题。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方法。“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看到的是模糊的整体。”中医药发展创新,要吸纳现代最新成果,既用望远镜看到宏观的整体,又用放大镜看到清晰的局部,从模糊的整体中找到清晰的局部,瞄准目标人群,把中医药功效发挥到最大。

  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就是说,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创新驱动同样不能单兵突进。目前,中医药创新中存在着中药腿长、中医腿短的尴尬,容易导致“废医验药”的结局。如果只注重某种新药研发、某种疾病治疗方法的改进,创新发展只能停留在“术”的层面,而不能跃升到“道”的层面。

  创新驱动中医药发展,最容易出现跑偏的倾向。打着现代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旗号,中医药不断地被西医的观念与方法改造,遍体鳞伤,面目全非。有的中药研究机构挂着中药的牌子,走的是西药的路子,希望从复方中药里筛选某种有效成分。离开中医的指导,或许也能找出几种新物质,但多数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传承不够与创新不足,制约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需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使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这株老树才能开出新花,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