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退出机制,A级景区成了“终身制”,是一些景区只顾赚钱、不顾游客感受的机制性原因
春节期间,国家旅游局将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一批市场秩序混乱的A级旅游景区将被“摘牌”。这话不是头一回说,1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就曾表示,今年将对旅游市场秩序问题实行一票否决,摘掉一批市场秩序混乱的A级旅游景区的牌子。
短短一个月内,两次提到“摘牌”,引发了诸多关注。
随着这几年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A级景区越来越多:晨起锻炼的公园、经常遛弯儿的胡同、隔壁邻居的老院子……圈起围墙、起个好名、加点介绍,摇身一变就成了A级景区。数量多起来,质量没跟上,不少挂着A级牌子的景区,有着名不副实的里子,对待游客颇为“任性”:停车困难、秩序混乱、门票价格不低、服务水平不高……让游客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名不副实为哪般?和目前景区管理机制中的一些欠缺分不开。按照质量等级,我国景区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5A、4A到A级景区。这种管理模式的初衷,是通过分级管理,促进景区建设开发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实际中缺少退出机制,A级景区成了“终身制”,便留下了可钻的空子。一些景区打起这样的小算盘:申请A级景区时,花大资金投在硬件上,修路、盖楼、建景观,忙得不亦乐乎;一旦申请成功,拿到了“金饭碗”,就开始忙着收门票,把游客体验抛在脑后……
国家旅游局开出的一票否决、秩序混乱就摘牌的药方,可谓是对症良药。
能够“摘牌”,对景区才有约束。保证景区服务质量,不能止步于事前的资格审查,更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如果无论服务好坏,“金饭碗”照捧,景区自然没有改进的积极性;能够“摘牌”,对游客是个交待。牌子名副其实,才有公信力,对游客才有参考价值。
此外,能够摘牌的同时,还要科学“挂牌”。A级景区评定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客观条件、轻游客评价的现象。更加合理、科学的景区评级体系,应该朝着赋予游客更多话语权的方向努力。
我们期待,通过国家旅游局的整治,让景区分级管理制度更加有效运行,督促A级景区改善服务,为游客营造更加舒心和放心的环境。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