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粮食安全 解决抛荒难题要靠"两双手"

2015年02月02日 08:15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袁云才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总计五方面被分为32个小点,重中之重仍是粮食安全,文件针对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许多细化要求,包括永久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以及投融资等等。同时也提出,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顺序。(详见本报今日A1、A4、A5版报道)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国人早已忘记了饥饿是什么滋味。现在的我们,早已告别“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10万吨,比上年增长0.9%。自2004年以来已实现“十一连增”;2014年,袁隆平院士团队牵头的相关课题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过千公斤的目标,创造了一项里程碑式的世界纪录。吃饱饭,于我们似乎是早就不用担心的问题了,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仍聚焦粮食安全,为的啥?细读文件,我们会发现,其中透露出的两大信号尤其值得思考:一是粮食安全依然任重道远,二是农业生产大有潜力可挖。

  向农业挖潜力,就是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唯有现代化,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一方面又要解决不少耕地抛荒的问题。近些年,全国各地耕地抛荒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在一些偏远山区,因为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基本上属于妇女、儿童、老人,被戏称为“386199”部队。农户承包的责任田地,有的转包给邻居、亲友耕种,有的农忙时回家种几天地,插秧栽苗后就不闻不问,有的干脆抛荒。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开发商圈地迟迟不动工,一荒就是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据媒体日前报道,安徽省淮北经济开发区新区从2011年开始征地建设,可到今年1月底,基础建设才基本完成,主干道两旁,上千亩土地荒了几年全是杂草。另外,位于常州溧阳市的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从2011年开始征地至今荒废,4000多亩良田既没修路建房,也不许村民耕种,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白白地浪费着。

  太阳的光辉,日复一日地洒向良田沃土,雨露也在年复一年地滋润,然而,一些本可丰产的良田却辜负了大自然的恩泽,长年抛荒,这比餐桌上的浪费更令人痛惜。更令人忧心的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对此已见怪不怪,肚子一饱,粮食安全这根弦早就松弛下来了。殊不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语境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加大。我们不能因为忘掉了饥饿而轻视饥饿,不能将吃饱肚子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超级稻的科研攻关上。

  此次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强调了政府管控这双“看得见的手”。其中,划定永久农田,是从“量”的角度,解决农田被侵占、抛荒的问题;建设高标准农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是从“质”的角度,确保耕地不受环境破坏和污染,提高产能;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的资金投入,是从“投”的角度,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的潜力。这些,都可说是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举措。

  农业现代化需要多管齐下,比如有学者提出,应当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制度,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要加快土地流转,让种田能手多种田,实行集约化经营,同时让农民享受到土地增值收益等。这些,都是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和效益的手段。只有效率和效益双双提高了,借助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土地抛荒之类的难题才能更有力地得到化解,粮食安全才能真正得到确保。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