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粮食安全 解决抛荒难题要靠"两双手"

2015年02月02日 08:15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袁云才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总计五方面被分为32个小点,重中之重仍是粮食安全,文件针对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许多细化要求,包括永久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以及投融资等等。同时也提出,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顺序。(详见本报今日A1、A4、A5版报道)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国人早已忘记了饥饿是什么滋味。现在的我们,早已告别“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10万吨,比上年增长0.9%。自2004年以来已实现“十一连增”;2014年,袁隆平院士团队牵头的相关课题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过千公斤的目标,创造了一项里程碑式的世界纪录。吃饱饭,于我们似乎是早就不用担心的问题了,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仍聚焦粮食安全,为的啥?细读文件,我们会发现,其中透露出的两大信号尤其值得思考:一是粮食安全依然任重道远,二是农业生产大有潜力可挖。

  向农业挖潜力,就是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唯有现代化,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一方面又要解决不少耕地抛荒的问题。近些年,全国各地耕地抛荒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在一些偏远山区,因为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基本上属于妇女、儿童、老人,被戏称为“386199”部队。农户承包的责任田地,有的转包给邻居、亲友耕种,有的农忙时回家种几天地,插秧栽苗后就不闻不问,有的干脆抛荒。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开发商圈地迟迟不动工,一荒就是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据媒体日前报道,安徽省淮北经济开发区新区从2011年开始征地建设,可到今年1月底,基础建设才基本完成,主干道两旁,上千亩土地荒了几年全是杂草。另外,位于常州溧阳市的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从2011年开始征地至今荒废,4000多亩良田既没修路建房,也不许村民耕种,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白白地浪费着。

  太阳的光辉,日复一日地洒向良田沃土,雨露也在年复一年地滋润,然而,一些本可丰产的良田却辜负了大自然的恩泽,长年抛荒,这比餐桌上的浪费更令人痛惜。更令人忧心的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对此已见怪不怪,肚子一饱,粮食安全这根弦早就松弛下来了。殊不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语境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加大。我们不能因为忘掉了饥饿而轻视饥饿,不能将吃饱肚子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超级稻的科研攻关上。

  此次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强调了政府管控这双“看得见的手”。其中,划定永久农田,是从“量”的角度,解决农田被侵占、抛荒的问题;建设高标准农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是从“质”的角度,确保耕地不受环境破坏和污染,提高产能;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的资金投入,是从“投”的角度,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的潜力。这些,都可说是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举措。

  农业现代化需要多管齐下,比如有学者提出,应当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制度,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要加快土地流转,让种田能手多种田,实行集约化经营,同时让农民享受到土地增值收益等。这些,都是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和效益的手段。只有效率和效益双双提高了,借助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土地抛荒之类的难题才能更有力地得到化解,粮食安全才能真正得到确保。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