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在职不说离职乱说”

2015年01月29日 07:10   来源:北京晚报   苏文洋

  前些天,本市一家媒体刊发评论,题为《“在职不说离职乱说”无益改革》。文章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某论坛上再度对当下语文教学提出批评为由头,得出一个匪夷所思的结论:“在职时不说,离职时乱说”,这促使我们反思,如何才能回归真批评,而非批评秀。

  一个人愿意反思,喜欢反思,谁也拦不住。但是,一带上“我们反思”,弄得我辈就不得不跟着一起反思了。我写文章,一般后面不跟着“大词”时,前面尽量不用“我们”,因为说不好谁跟谁“我们”。

  就王旭明过去和现在的身份比较,我个人以为,他谈论语文改革问题并不过分,纯属业务范围之内的事情。中国的语文出版社社长谈论语文改革,似乎比前教育部发言人谈得可能更切合实际。怎么扯,也扯不上“在职不说离职乱说”。

  难道一个人说话需要看“在职”与“离职”吗?谁规定的?《宪法》和《党章》上是没有这种规定的。相反,《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党章》也允许党员行使批评的权利。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大多没有学习过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我小时候可是能够从头到尾背诵下来的。毛泽东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正。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既然是什么人都可以批评指正,那就更不存在“在职”还是“离职”的问题了。一个人说话,只看他说得对还是不对,用不着管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拥护自己的人还是反对自己的人。现在,不让人说话,不听人说话,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连“在职”、“离职”也成为一个理由,实在是让人泄气。怎么就那么怕人说话?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这个道理就那么难懂?有点权力就想着“防民之口”,不让人说话,实在是太落后了。也可以说是“太穿越”了,回到唐朝以前去了。

  王旭明说了什么?从评王文章看,也无非是说了诸如“增加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改进现有的教材和课程”、“教会学生思考”之类。作者问:真能落地吗?作者自答:以“增加传统文化比例”为例,屈原作品曾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结果被孩子们评为最差课文之一;而“改进现有的教材和课程”,这些年一直在改,可成绩平平;至于“教会学生思考”,更是云山雾罩,如思考也能“教会”,则足以列入人间奇迹。

  在我看来,课文好坏的评判标准,不能完全由孩子们说了算。中学语文选一篇屈原作品,让孩子看看也好,总比不知道强百倍。说到“教会学生思考”,我以为是可以办到的,也是语文教育确实需要的。语文,顾名思义,语言文字和文学。语言在前,文字文学在后。语言就是说话,文字文学就是书面语言。语文是思考的产物,一句话可以这样说,一篇文章可以那样写,都离不开人的大脑思考。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会文化思考和表达,谈不上什么人间奇迹,只是常识而已。 J012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