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调味品(酱油、味精)、儿童面条、奶粉伴侣、儿童饼干……随着市场的细化和多元化,所谓儿童专用食品为家长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事实上,花费在“儿童专用”上的费用远远高于普通成人食品。表面看来,“安心”和“营养”似乎是最大的卖点,但是,为了这些卖点而多出来的花费真的值得吗?(1月20日《新京报》)
“儿童专用”食品是依靠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要求,进行的市场细分化,有助于满足个体差异,以达到保护孩子的目的。儿童与成人在生理上有很大的区别,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差距明显,很多食品对成人或许没有害处,但对儿童却可能形成损害,如腌腊制品或者添加了较多成分的添加剂,含有酒精等成分的食品等。在成熟的市场体系下,不仅儿童食品会更加细化和多元,其他如老人、孕妇食品也会同样如此。
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儿童专用”食品多已成为忽悠的道具,很多食品有“儿童”之名却无“专用”之实。大多数的“儿童食品”都是营销噱头,除了靠此获得的家长的重视和青睐,却没有根据儿童特点,进行有效的营养配备,更没有根据儿童的生理状况而设计生产,其中很多产品在营养成分上还不及成人食品,而为了增加口感和风味,甚至加了一些没有益处的添加剂,对儿童的身体无利反倒有害。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国内目前还没有出台针对3岁以上儿童食品的相关标准,所谓的儿童标准其实就是成人标准。没有标准自然也就没有参照,也给商家的营销忽悠创造了条件。相反在很多国家,儿童食品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并细化到每个年龄阶段。其食品的营养成分、添加成分、配比用量和包装标识,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厂家必须依照规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和宣传,否则就会成为不合格产品并涉嫌虚假宣传。通过标准的细化,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细分化的市场体系。
与之相比,国内在食品分级和市场专业化、细分化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对儿童等未成年人的保护,还存在较大的知识误区。仅就药品的分类生产而言,儿童用药品就长期存在着缺位,使得药品儿童装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儿童用药基本靠掰”的用药体系下,药害事件对儿童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药品尚且如此,食品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儿童专用”食品的“市场繁荣”,不过是虚假宣传和商业炒作的假象,市场的补位背后,也是公共管理缺位的生动写照。
市场的细分化,离不开管理的精细化。解决“儿童专用”食品多忽悠的乱象,离不开公共管理的及时补位。当务之急,就是要从规范市场、保护儿童的高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儿童专用”食品的标准,让生产者、消费者和管理者,都有可以参照的依据,并为食品的细分化和专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在一系列的奶粉质量事件和消费争议出现后,0到3岁关于婴幼儿奶粉和辅食的相关食品标准已经确立,若将其进行普及和扩大,建立全覆盖的儿童食品标准就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