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抓谁不抓人大代表 公安能否说了算

2015年01月21日 07: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朱达志

  又发生一起地方人大常委会否决公安机关提请刑拘涉嫌犯罪之人大代表的新闻。与去年8月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人大代表张某在上海涉嫌醉驾被警方查获,上海警方向周宁县人大常委会发函提请批准刑拘张某,周宁县人大常委会先否决后批准的情形略有不同,这次的情况是当地人大常委会否决当地公安局的申请,而且是连续两次依法否决。

  20日有报道称,2014年9月、12月,内蒙古达拉特旗公安局两次向该旗人大常委会发函,请求对旗人大代表杨宾刑事拘留,因为警方认定后者涉嫌合同诈骗。但该旗人大常委会第一次票决未通过该申请,第二次又郑重其事召开公检法联席会议,在听取了会上多位专家认为该案属民事纠纷的意见后,再次开会投票否决了警方的请求。

  看网上评论,大多对该旗人大常委会否决公安局的申请持负面评价,认为人大是在包庇代表。当然这些评论更多是在表达情绪,理据不足。实事求是地说,达拉特旗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至少从程序上说无可厚非。考虑到中国当下法治建设和全体国民法治观念的现状,不管它在实质上是否不当庇护了杨代表,就程序而言,此举并无不妥。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是现行全国和地方人大代表法的明文规定,也符合国际通例。

  不过,笔者更想说的是,我们的现行刑事政策对刑事强制措施的有关规定,似乎尚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间。《刑事诉讼法》总则明定,该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那么,如何确保“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不成为一句空话呢?这就需要法律对刑事强制措施的具体适用,尤其是决定权作出明确、合理且完善的规定。

  根据法律,审前刑事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而对什么情况下适用什么措施,现行法律法规把决定权几乎全部交给了公安机关(逮捕的最终决定权除外)。我认为,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政策急需改进和修正的地方。在这方面,公安机关的权力太大,不利于公民权利的保护,这其实也是既往冤假错案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地方,只因“骑虎难下”和出于“维护权威”之需,一些公安人员就对嫌疑人屈打成招,制造冤案。本来无需刑拘或逮捕,也不至于发生社会危险的,却不分青红皂白抓起来,这实际上助长了一些公安人员刑讯逼供、倚重口供、靠口供去“补充证据”等违法和不当做法的屡禁不绝。因此,有必要引进和完善审前强制措施的听证制度、联席会制度或预审法官决定制度,审慎决定审前羁押和其他强制措施的具体适用。

  前述报道披露,达拉特旗人大常委会在第二次接到旗公安局的刑拘杨代表请求后,组织当地公检法召开联席会议,听取专家意见。这样的做法应该推广并加以完善,以形成正式的刑事强制措施听证会、联席会制度。毕竟,人大代表的权利需要切实保护,普通公民的权利需要强有力的法治措施予以确保。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抓谁不抓谁 公安能否说了算    2015年01月22日
  • ·人大官员不宜届内大幅调整    2016年01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