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分析普遍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预计在7%左右,比去年目标又有一定下调。但是,这显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于,中国经济何时才能真正企稳,真正步入复苏轨道。如果继续处于下行通道,谈什么都是一句空话。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影响经济走势的因素很多,但是,地方财政的运行及其风险,则有可能成为左右今年经济走向以及政策调整的最关键因素。其中,“土地财政”可能会成为政策取向的胜负手。
必须注意,“土地财政”已进入重要的拐点期。按照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决算数为39073亿元,是预算数的152.6%,也创造了历史之最。但是,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报告,由于楼市交易持续低迷,预计2014年全国300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同比下降27%,缩水约6321亿元,总额约在23412亿元。如果按照同比例缩减,201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预计在2.8万亿左右,比去年减少约1万亿。
更重要的,按照相关机构的研究分析,以及今年土地市场的实际情况,今年土地市场的情况也不会有明显改观。特别是上半年,极有可能延续去年的颓势,并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趁势。即便下半年出现复苏,从全年的情况来看,土地出让收入仍可能在去年的基础上出现进一步的萎缩。而每萎缩一个百分点,就是近300亿的可用财力减少。
土地出让收入的下降,至少会带来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首先,影响经济的复苏。要知道,对多数地方来说,最擅长的拉动经济的手段,就是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而且,这两个方面又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政府不仅可以通过房地产开发获取大量城市建设资金,又能通过城市建设规模扩大进一步刺激房地产市场火热。如果房地产市场低迷了,土地出让收入大大减少了,城市建设也就不得不放慢步伐了。最终,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就大大减弱。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经济仍处于下行通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更是地方政府找不到更好发展对策的根本原因。
其二,加剧财政、金融风险。切不要以为“土地财政”只对财政有影响,殊不知,“土地财政”对金融业的影响,一点也不比财政小。因为,“土地财政”的多数收入,都是由银行贷款等形成的,是与银行债务密切关联的。一旦“土地财政”出现严重问题,发生风险,就会迅速地传导到金融身上,转化成金融风险。更何况,目前金融机构在给政府融资平台、开发企业贷款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不规范性,企业间互保现象十分严重。一旦“土地财政”断流,融资平台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并通过互保的链条,传递到很多企业身上,最终演变成财政、金融的综合风险。
再者,对其他企业形成强大压力。“土地财政”萎缩了,政府可用于城市建设和政府债务偿还的资金来源减少了,就算不进行新的项目建设,偿还老债务也会让地方政府压力巨大。如果“土地财政”能够维持,偿还债务的资金还有来源。否则,就只能依靠财政调度了。而地方财政皆是“吃饭财政”,又怎么能调度大量资金来用于偿还政府债务呢?要确保不发生债务偿还风险,也就只能硬着头皮从财政调度了。自然,财政也就会把手伸向其他企业,从其他企业身上增税来满足政府偿还债务的需要,最终使其他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
也正因为如此,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金融政策如何调整,也就成了十分重要的课题。而必须注意的是,“土地财政”的萎缩,将对经济政策的运用影响巨大。如何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缓解“土地财政”萎缩带来的压力,是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
就货币政策而言,毫无疑问会围绕不发生大的金融风险而展开。不然,其他工作就无法展开,改革也无法向纵深推进。那么,对融资平台是否还要关门,以怎样的方式关门,就值得管理层好好研究和思考了。实事求是地讲,今年在货币政策方面,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之门是关不上的。真正关上了,就意味着风险爆发。但是,如果不关上,则风险积累,最终还是会有爆发的一天。所以,选择怎样的方式,是对管理层智慧的考验。
就财政政策来看,眼下,各地都在等待中央对地方债务的甄别和界定结果。因为,被称作43号文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下发以后,地方就立马神经紧张起来了。文件不仅对银行向融资平台提供信贷支持提出了严格要求,地方债发行也极有可能与地方债务规模挂钩。那么,最终会核定出一个怎样的结果,地方债规模到底有多大,都会对财政政策的运用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地方债发行形成约束。
比较令人担心的是,按照地方目前的债务状况以及地方政府对待债务和态度,相当一部分地方有可能会瘫下来玩,不仅不想方设法筹集债务偿还资金,反而会进一步铺摊子,从而使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全力风险进一步加剧。对这样的地方,如何用政策来约束,将十分重要而关键。
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土地财政”尝试挖掘以后,“土地财政”的潜力已经不大,拐点也已经到来。而经济政策怎样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是十分严峻的考验。而各项改革措施的推出,能否解决“土地财政”萎缩带来的问题,从而使地方政府彻底抛弃“土地财政”发展模式,需要在政策的把控方面,有更多的智慧和魄力。从总体上讲,“土地财政”不能再维持下去,但需要有足够的政策要素进行摆渡,使其淌过财政、金融风险这条河。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