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检察官打人是“闹着玩”的底气从何而来?

2015年01月08日 06:56   来源:红网   叶建明

  近日,陕西某地检察院数名检察官到安徽省泗县办案,吃完晚饭回住宿酒店,其中一名喝了酒的检察官和前台女服务员王某发生争执,王某称自己被打脸。事后,检察官却说“是闹着玩”。宿州市检察院表示,参与接待的县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还在写书面情况。(1月7日《京华时报》)

  有些事就是很怪,颠倒常理。“打人”事件已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打人的检察官非但没有被处理(用检察院的话就是“还在写书面情况”,但这写“书面情况”的时间也太长了吧),反倒是受害者女服务员王某早早就辞了职。报道称,“很多人找到王某说情”,可见,权力的影响与触角无处不在。

  或许,这位检察官会把责任推到酒上,称是当时喝醉了,头脑不清醒。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人喝醉了酒干了坏事就跟自己平时的所思所想无关。所谓“酒后吐真言”、“酒后见本性”。如果这位检察官平时没有“官老爷”的思想与高高在上的习惯,又怎么会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动粗,嘴里不干净呢?其实,酒只不过是催化剂,它只是把你脑中的“潜意识”更“真”、更“直接”的暴露出来而已。

  事实上,这件事的真相可谓是一目了然:有围观群众为证,也有前去办案的民警证实“他(检察官)确实打到值班女服务员的脸了”。如果这还不行,完全可以调看宾馆的监控录像,为何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真相迟迟没有公布?为何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上级的“研究决定”就是下不来?为何媒体前去询问,得到的总是遮遮掩掩的“不能透露”?

  无论是“不能透露”,还是“还在写书面情况”,抑或者总是在等待“研究决定”,一件明了的事情,如果还在遮遮挡挡,还在采用“拖”字诀,想不让人质疑有“护犊”的嫌疑都难。而这正是肇事检察官敢打女服务员的脸,敢轻描淡写地把打人说成是“闹着玩”的底气吧。倘若上级检察院迅速查明真相,严厉处罚,这位肇事检察官还会嬉皮笑脸地说“闹着玩”吗?

  好的监管环境,就是坏官也能变好;不好的监管环境,即使是好官也会变怀,坏官更坏。打王某脸的检察官霸气如斯,固然和其本性有关,但当地检察院监管的松懈与对自己干部的庇护恐怕也难脱干系。检察院性质特殊,承担的是对贪腐与违纪案件的侦查,这就要求对其干部的监管更应严之又严,如果自己都有污点,又如何去查别人?所以,检察院出了飞扬跋扈的人,这不仅个人的事,当地检察院也应该反思。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