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第三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值得期待和给予政策关注的过程。未来第三产业的发展,既能为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的释放提供空间,也能为中国居民消费扩大和升级提供产品来源,同时还能为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催化服务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数据。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我国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以及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和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已经公布的经济普查数据,为我们全面理解中央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表述、分析以及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相关要求,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制造业“腿长”和服务业“腿短”值得政策关注
过去5年中国经济变化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不是各种“总量”的“做大”,而是产业结构的持续改进,以及这样的持续改进对未来变化的预示。
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最大特点。2013年末在我国二三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数占比由2008年的69.0%提高到74.7%,从业人员占比由2008年的42.4%提高到45.9%。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在发生一些趋向于“产业升级”的变化。2013年与2008年相比,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6.9%提高到9.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1.2%提高到1.6%,房地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2.0%提高到2.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2.8%提高到3.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1.6%提高到2.3%。
制造业“腿长”、服务业“腿短”是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2013年末我国二三产业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占45.7%和54.3%。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第三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值得期待和给予政策关注的过程。未来第三产业的发展,既能为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的释放提供空间,也能为中国居民消费扩大和升级提供产品来源,同时还能为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催化服务。
政府调控理念和方式要适应所有制结构转变趋势
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以来的我国经济优化发展还体现在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上。五年来,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不断提高,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四类混合所有制企业数显著增加,民营经济的活力正在集聚和释放。
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例,原先地位作用较弱的私营企业异军突起,表现了很强的增长势头。2013年末,全国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34.5万个,从业人员603.3万。其中,国有企业的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1.0万个和55.7万人,分别占2.9%和9.2%;私营企业的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19.6万个和225.3万人,分别占5.7%和37.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国有企业平均每个法人单位的人员规模是55.7人,私营企业的平均规模为11.5人,从这样的数据对比中可以体会国有企业的实力和私营企业的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经济普查新数据所折现的经济所有制结构现实和趋势,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央的精神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佐证。未来中国经济新常态,不仅是经济本身变化的新常态,也应当包含政府调控理念和方式变化的新常态。
“抓大放小”方针淡出后不妨考虑“控大扶小”
第三次经济普查增加了对小微企业调查的内容,相关调查结果十分引人注目。
2013年末,全国共有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785万个,在全部820.8万个企业法人单位中占95.6%。小微企业的行业分布和渗透极其广泛,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234.2万个,占小微企业的29.8%;批发业169.8万个,占小微企业21.6%;零售业103.1万个,占小微企业13.1%。小微企业从业人员14730.4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0.4%。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7403.6万人,占全部小微企业从业人员50.3%;建筑业1675.4万人,占全部小微企业从业人员11.4%;批发业1457.8万人,占全部小微企业从业人员9.9%。
小微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38.4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的29.6%。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40.8万亿元,占全部小微企业资产29.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6.8万亿元,占全部小微企业资产26.6%;房地产开发经营18.7万亿元,占全部小微企业资产13.5%。2013年末我国企业人均资产规模是131万元,而小微企业人均资产规模是94万。这意味着,同样的资产规模,小微企业吸纳的劳动力是大中型企业的1.4倍。
如果说一国经济的对外竞争实力需要大企业来支撑,则一国经济的内部活力更多来源于小微企业。过去在特定背景下我们曾经实施“抓大放小”的方针,今后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不妨考虑“放大扶小”,甚至是“控大扶小”。小微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正不断显现。但是,目前小微企业在成长壮大过程中遇到了人工费用、融资渠道和成本、税收负担等方面的困难。顺应经济新常态,需要政府调整政策扶持的关注点。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