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陌生人的友善,怎么找回

2014年12月11日 09:32   来源:人民日报   

  19岁少年微博直播自杀,最终在网友围观中逝去。一个年轻的生命以这种方式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一个人的歧路走到底,照见社会的某些“集体无意识”,也让人沉重。

  这诚然是一个极端个案,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疏远社会情感距离的东西,正在不断交叠,比如原子化的社会结构、快速的生活节奏、网络化的交际方式等。是不是快递小哥前脚交货,后脚就砰一声关上了门?你有多久,没有目送朋友的背影了?不是我们不喜欢,只是经常“忘掉”。对人的初心,该怎么找回?本期微议录摘编了几位网友的见解,和大家分享。

  别总带着职业化表情

  爱、同情、帮助,这些温暖的词,是人类文明中最基本的词根,像基因一样写在我们的血脉里,从不曾枯萎。然而,现实的匆忙让每一个渴望与他人交换热情的心,蒙上了一层生人勿近的表情。

  话说回来,消除芥蒂、主动伸出友善之手,并不是那么难。细微的温情就能够融化寒冰。最近陪父亲看病,一项超常规检查价格不菲,懂行者一看即知病情严重。收费处的姑娘抬头看看我,轻声说,不要紧的,我们医院很擅长这方面治疗,有很多成功先例。说话时,职业化的表情完全被另一种冷暖可察的生动与关怀替代。

  地铁上,有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小区保安远远看到就拉开大门等候……这样的友善虽不足以解忧,但总让人温暖。人与人之间这种无关功利的真情流露,正是美好世界的希望所在。

  (@慢慢变蓝) 

  在躁动中找到平静点

  每每在拥挤的马路上开车,隔壁车里的“骂声”让人无言以对,恶意超车的“炫酷”也让人冷汗直流。人们看上去都很急、很躁,礼让、热情、友善就这样在一件件小事中溜走了。

  生活节奏很快,人们烦躁不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生活准则,对身边的危难无动于衷,又或用“拍照、微信、点赞”取代掉“报警、救人、同情”。然而,人贵有情,不论事有多急、也不论心有多躁,都不能给人情淡、情义薄找借口,心中的爱也不能在急躁中流失。

  保持初心不易,需要在躁动中找到人心向善的“平静点”。常接触好人善事而不是看“办公室攻略”,习惯于礼让而不是“斗气抢道”,用道德底线自我约束而不是仅“不违法就好”。爱以待人,善行为先,人间温情自会落地生根。

  (@王同)  

  我们的灵魂绝不能瘫痪

  我总会目送离家女儿的背影直至消失不见。然而,确实很久没有目送过朋友的背影了。而对于陌生的人和事,有时甚至觉得与我何干?

  鲁迅曾自我解剖,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每个人或许都要扪心自问,我们的心里是否藏了无数的“小”?他人有喜,我们毫无表情;他人有难,我们无动于衷;即使他人生命面临威胁,我们也习惯了“见死不救”。

  契诃夫曾说,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我们的灵魂绝不能瘫痪,哪怕对快递小哥说声“谢谢,慢走”,对慢行老人扶一把并说声“老人家,您请”,给不方便的人微笑着让个座,等等。想看到人家热情满面,就要舍得拿出自己的真诚。对人友善,那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因此它不分熟人和陌生人。

  (@毛开云)

  保留空间而心存暖意

  前些天,国考刚结束,一个朋友发了条状态:“已考完,在天台,求组团!”引来点赞无数。这与报道的“微博直播自杀,众人围观”一事,如出一辙。对于生命,怎能如此戏谑?

  人们并非淡漠的“看客”,也不是见死不救,也许只是厌倦了这一“老哏”。这样的戏码多了,人们自然多了警惕,学会了质疑。固然,通过网络寻求帮助和慰藉无可厚非,但将生死大事寄望于网络热心显然不是正途,也透露着对生命的某些不尊重。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他人的轻率而丧失内心深处的爱与善。生活再繁忙,人心的暖意不能减,更不能吝惜救人于危难之际的小善举。多给自己留出空间、多给他人留出时间、多给彼此留出笑意,社会就因你我而更美好。

  (@王欣媛serena)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两会表情”折射心态变化    2016年03月14日
  • ·“两会表情”见证民主政治进步    2016年03月12日
  • ·在年度热词中领略中国表情    2014年12月22日
  • ·中日会谈,态度比表情更重要    2014年11月1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