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证的不会干活,干活的没有证,原因就在于人才评价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专业化程度可能存在问题
花费数万元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但出租证书一年即可收回成本;通过网络可以为持证人与企业牵线,并从中分一杯羹;企业为获资质拿工程,每年支付百万元挂证费用……记者调查发现,职业证书“挂靠”乱象背后,有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这也是“考证热”的一个原因。(11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网上搜“证书挂靠”,能看到一两千万条相关信息,由此可见,“证书挂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表面上看,“证书挂靠”可以让证书持有者获利,使企业“租来”证书实现资质达标,中介机构也可通过资质转租收取服务费,这似乎对各方都是一种赚便宜的方式。
然而,正是这种利益诱惑,让“证书挂靠”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考证热”,让许多人热衷于追求“一纸证书”,甚至为拿到证书花钱作弊。不断壮大的“考证大军”又壮大了“挂证族”,如此一来,考证与挂证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证书挂靠”之所以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才短缺,二是风险较低。“证书挂靠”行为,明显违反有关规定——在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不得人证分离,而且对企业资质认定时也有这样的规定。
既便如此,“挂证”还是大量存在,这主要和我们市场需求与人才短缺有关。以建筑行业为例,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为4160.44万人,而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人员不足1%。
企业资质注册需要有相应的注册人员数量,企业资质升级,也有“资格证”的硬性要求。资质升级,就意味着能接更大的项目,也意味着更多的利润。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不得不选择“租证”来解决问题。
同时,一些“挂证族”为规避自己可能承受的风险,也在“实践中”总结了十大行规,其中包括“挂证不挂章”,以及证书仅用于企业升级资质或保级而不用于招投标等,这也在客观上使“证书挂靠”门槛低,风险低,热衷者众。
因此,杜绝“证书挂靠”,首先要反思人才评价制度。有证的不会干活,干活的没有证,原因就在于人才评价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专业化程度可能存在问题。政府制定的人才评价标准能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能不能满足质量安全的保证,是不是门槛过高,是不是门槛过低,这都要进行反思。
只有充分考虑人才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引导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流动向市场需求比较高的领域转化,才能保障各类资格证书的质量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更要反思监管是否到位。在一个行业发展中,资格证如果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而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不到位,就会滋生出一系列乱象。证书挂靠现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证书挂靠反映出相关监管部门消极监管的惯性心理,杜绝“证书挂靠”,就必须从资质审核、招标监管入手,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加大监管、处罚力度,一旦发现有“挂证”行为,不但要处罚借证的企业,还要处罚“挂证“的个人,对违规人员处以撤销注册、罚款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防止企业和个人弄虚作假、租借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