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江苏镇江丹徒区宝堰镇大街上犹如赶集一样热闹,位于镇中心的一家面馆被人围得水泄不通——原来,镇江市长朱晓明携区、镇多位领导干部在此接访。据了解,当天朱晓明接待了约60名来访群众,虽然不少诉求没有现场得到解决,但朱晓明表示已记录在案,会后续督办。
在改进作风背景下,现场接访并不陌生,但把接访现场搬到面馆来,却不多见。相对于在固定场所接访,市长到面馆接访,在情感距离上更接近百姓,也更为公开和透明,很难人为控制和遴选。看起来只是一个地点的改变,支撑的却是作风的改变,带来的更是形象的改变。
一次现场接访可能比十次批示还有用。从新闻中看到,当天前来反映情况的群众多达300多人,将面馆堵得“里三圈外三圈”。接访现场火爆,本身就说明日常工作存在问题。据称,现场中解决了许多问题,而且许多问题正在“解决的路上”。有必要分析,这些问题到底是孤立的还是多发的,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据了解,当天接访共收到58个反映问题的文件,主要涉及到土地问题、涉法涉诉、生活求助、村组工作、投诉举报五部分。由此可见,问题具有集中性特点。揆诸四野,这其实也是不同层次接访的“永恒主题”。而据朱晓明的分析,“今天群众的这些问题,一是因为公开不够,二是因为基层干部处理不规范”——这也是接访问题的“永恒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的背后有规律性的原因,问题的解决有规律性的思路。而这显然属于法治建设的内容。
法治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从根本上保障、维护、实现百姓权益,必须依靠法治力量。人们已经看到,这些年来接访确实发挥了不少作用。但人们也看到,老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而且很多问题具有同质性。现实中一些问题之所以频发,一些官员之所以疲于接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并且发挥法治的力量。法治建设的不足,导致了问题不断发生,百姓利益不断受损;也极大牵扯了一些官员的精力,影响了一个地区的安定团结。有网友讲,“市长不可能每天都坐在大街上接访,应该通过法治的力量来保障百姓权益”。讲的也正是这层意思。
当然,至少就目前而言,现场接访特别是“面馆接访”,意义还是相当重要的。于接访者而言,面对面地交流提供了一次体察民情、解决民忧的机会;于到访者而言,面对面的倾诉多了一次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但从长远看,还是应该强调法治作用。否则就会流于各种接访中,一方面各级官员牵涉了很大精力,另一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镇江市长朱晓明表示,解决问题,不能靠人治,而是要靠完善制度,从机制上去打通为民服务的渠道,“比如这次群众反映的,基层账目不够透明,低保补贴发放不公等。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彻底推进村务公开制度”。这才是根本之举,希望说到做到。
“法者,治之端也。”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依法治国的部署,今天,法治正在成为国家治理理念、社会共同信仰。没有法治再多的“面馆接访”也没用,“面馆接访”需要制度跟进。希望各地能通过接访真正发现规律性的问题,从而上升到法治高度,真正激发出法治力量。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