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单胜”还是“双赢”值得考虑

2014年11月11日 10:08   来源:中国网   李若愚

  11月10日中午,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前一天抵京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中日领导人会晤能否实现”最终尘埃落定。尽管会谈背后也曾一波三折,但在11月7日中日两国就处理和改善两国关系所达成的四点原则共识发表以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就基本已成定局。

  这四点共识分别是:一、双方确认将遵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和精神,继续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二、双方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政治障碍达成一些共识;三、双方认识到围绕钓鱼岛等东海海域近年来出现的紧张局势存在不同主张,同意通过对话磋商防止局势恶化,建立危机管控机制,避免发生不测事态;四、双方同意利用各种多双边渠道逐步重启政治、外交和安全对话,努力构建政治互信。

  由于之前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争端问题上没有公开的文字记录,日方以此为由提出的一些歪曲历史的主张严重伤害了中日关系。而通过四点共识,日方首次白纸黑字地承认了围绕钓鱼岛及东海与中国存在争端,这就给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划定了一个框架。然而因为四点共识中没有提及“钓鱼岛主权”和“靖国神社”的具体字样,同时安倍又达成了拜会习近平主席的目的,就有日本媒体将四点共识宣扬为“日本外交的胜利”。

  那是否真如日本媒体说的一样,日本成为了中日领导人会谈的“胜利者”呢?这里有一个被忽略了的事实,即为实现两国领导人的会面而跑前跑后的一直是日方。正如人民网在描述中日领导人会面时所言,习近平主席是“应约会见”了安倍晋三的。在7月份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访华时,中方就为两国领导人会面提出了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承认双方围绕钓鱼岛主权存在争议;二是安倍晋三应承诺在首相任期内不再参拜靖国神社。尽管安倍表面上宣称不同意为领导人会面设定任何先决条件,但暗地里却通过媒体露出口风,可以接受“已经了解到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与日本存在不同主张”的说法,并表示日中双方应花费时间用对话的方式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对于历史问题,安倍虽然不明确承诺停止参拜,但愿意重申继承对日本的殖民侵略表示过谢罪的“村山谈话”的精神。从今年10月15日《每日新闻》报道里释放出的上述信息,到最后白纸黑字明记的中日两国间四点共识,可以看出四点共识本身就是安倍针对中方最早提出的两项先决条件的一种承诺。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围绕中日两国关系,日本媒体口中为什么总要有一个“胜利者”?实际上对于中日两国关系,中方一直强调一个词叫“战略互惠”,这在四点共识里有着清晰的表述。作为邻邦的中日两国谁也不能回避对方的存在,实现睦邻友好将使中日双方共同获益,以邻为壑终究害人害己。因此中国一直强调“互惠”,能“与人分利”正是大国气度的直接反映。而如果过分执着于“胜利者”的称号,则可能会被眼前的胜利所迷惑,最终为自身的短视行为付出代价。虽然四点共识确实没有明确出现“钓鱼岛主权”和“靖国神社”,但如果日方今后真以此来否认过去的承诺,那就等于承认了自己只是耍弄文字把戏的小丑,而将本国的国际形象弃之不顾。

  中日两国同为经济大国,两国的一举一动都不仅关乎对方,同时也必然是世界瞩目的焦点。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安倍晋三时所说:“这两年,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困难的是非曲直是清楚的。” 一味耍弄小聪明只能是掩耳盗铃,是非曲直终有公论。

  (李若愚,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