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头痛脑壳晕”背后的账号体系暗战

2014年11月05日 10:36   来源:长江日报   周东飞

  本月初,一名乘客在三亚机场登机被拒。原因是,航空公司把这位乘客的微博昵称当成了他的姓名。结果机票上赫然写着“姓名:头痛脑壳晕”,这位“头先生”自然就没办法过安检了。实际上,这起“头痛脑壳晕”事件背后还有一个容易让人忽略的视角:日益要紧的互联网账号体系暗战。

  网络账号的奥妙:购机票跟微博什么相干

  这名“头先生”是通过某家航空公司的APP购得机票,原本他也在这个APP上注册了账号,但购买机票时想不起密码,于是就用了新浪微博的账号来登录下单。

  有相当多的APP接入了“开放账号体系”,也就是说不用强制用户在本应用中注册,使用新浪微博、腾讯QQ、人人网等账号便可登录使用。可惜就可惜在,这家航空公司的APP或者说购票流程中出现了BUG,简单地把微博昵称当作了用户姓名,所以才出了“头先生”的笑话。

  但这一切都不是开放账号系统的毛病,相反,这个案例展示了互联网账号体系的威力。它意味着,少数几家“开放账号体系”正在成为事实上的通用网络身份证,而账号体系的征伐也早已在暗地里硝烟四起。

  开放账号体系:让人爱恨交织

  这个不为多数人所重视的网络账号体系,其实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局。通讯和社交服务建立在“强账号”的基础之上,而另一些运用则具备“弱账号”乃至“无账号”的特性,比如门户网站的新闻浏览,以及搜索引擎的搜索服务。正是基于上述因缘,QQ等建立了庞大的账号体系,而百度等则于此为短板。

  当身份识别已然成为一种硬需求的时候,后来的服务和应用处在后发劣势地位。用户们已经厌烦了每尝试一个应用都要填写一大堆资料的体验,谁坚持这样做,谁就只能是自绝于用户。账号体系大户们开放他们的账号体系,实在是有点雪中送炭的意思。

  便捷只是其一,其二,这些已经存在的账号都不是孤零零的身份证,而是有着互粉、朋友圈等“关系”的立体网络。直接将这些开放账号体系拿来使用,意味着不但轻便地解决了身份识别问题,还为信息的分享和活动的运营赢得了人脉圈子。

  对于那些不卖东西,只提供资讯或服务的APP、网站而言,如何赢利一直是他们最头痛的事。基于统一账号体系的广告联盟,成了新的救命稻草。基于上述好处,有人觉得名利双收。当然,也有人觉得痛不欲生,理由很简单,他们丧失了建立属于自己的账号体系的机会。

  账号体系巨头们:争夺下一轮财富与权力

  在中国国内,最有名气的两个开放账号体系是新浪微博和腾讯QQ。根据腾讯公布的数据,QQ的活跃用户量是8.5亿,有超过6万个手机APP和超过54万个网站通过QQ号登录。必须说明的是,这还没有包括另一个庞大账号体系——微信。

  新浪微博的用户量是5个多亿,从绝对数量上看少于腾讯QQ。但是,2013年8月,阿里与新浪宣布,微博账号、淘宝账号、支付宝账号打通使用。淘宝的注册用户也超过5亿,两者联合后“将成为中国互联网规模最大的账号体系”。新浪微博账号体系与腾讯账号体系的叫板,跟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合纵连横纠缠于一处,在弥漫的硝烟里不难听到阵阵金鼓。

  很明显,账号体系正在成为下一轮网络财富与网络权力。要意识到,网络正经历着“流量为王”到“账号为王”的转变。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巨额流量就可以带来巨额关注度,最终转化为巨额财富。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所承载的规律大多不再适用,万风吹过,万水流过,我们依然不认识彼此。拥有账号体系,就是拥有识别密码,拥有大数据和大财富。财富,需要以账号的方式来识别了。

  账号体系已不仅仅是用来承载广告,担负O2O,它还可以连接硬件,成就物联网。看新浪微博和腾讯不约而同推出跨硬件平台的账号体系,我们就不难明白其中的深意了。面对“账号为王”的时代,“头痛脑壳晕”先生所掀开的仅仅是管中窥豹的一斑。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