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越狱"频现,谁该警醒

2014年11月02日 09:55   来源:东方网   陆敬平

  内部人士透露,1日上午9点左右,李孟军和监狱内另一名重刑犯结伙越狱,彼时李孟军踩在同伙肩膀上先行攀爬监狱高墙,后两人均被电网击中,同伙被击落在监狱内,李孟军却落在了监狱外,就势逃出。(11月1日《解放军报》)

  今年9月2日,黑龙江曾发生三名重刑犯杀害一名警察后成功逃脱的案例,为了缉拿逃犯,当地警方悬以重赏并出动数千警力予以追逃。前后花费了10多天时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时间刚过去两个月,广东韶关又发生重刑犯越狱逃跑事件,人们不禁要问,本该戒备森严的监狱,为啥频现重刑犯脱逃事件?谁该为此警醒和担责?

  监狱应该是防范严密、戒备森严。可是,就是这样的地方,还频频发生案犯逃脱事件,固然有案犯狡诈、敢于铤而走险等原因,但是我们的监管也肯定有疏漏的地方,让犯罪分子有隙可乘。如果能按照监管规定操作,即使案犯有七十二变神通也逃不出天罗地网。黑龙江延寿县看守所之所以会发生案犯杀警后成功逃脱案,与监管形同虚设、案犯如入无人之境有很大关系,事后一干相关责任人都受到严肃查处,可谓教训深刻。韶关发生的重刑犯越狱案虽然原因还未查明,但监管疏漏是不容置疑的。因而说,这些案件的发生,监狱、看守所都当警醒,再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误疏忽再引发此类事件,造成恶劣影响先不说,仅就事后被查处之责我们都当做到警钟长鸣,严防死守。毕竟这是对事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的事儿,怠慢不得、马虎不起。

  其次所有妄图逃跑的案犯当警醒。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要看到,你能不能成功逃脱还很难说,如果逃脱不了那么等待你的将是法律严惩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再说即使你侥幸成功逃脱也难逃出社会织就的天罗地网,延寿县三名案犯再次被抓就是例证。此外,逃跑之路也是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还是规矩一点好。千万不能心存侥幸,铤而走险,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再次是公众当警醒。犯罪入狱就是自毁前程和家庭。自由才是最好的。因而我们不论在何时何地,遇到何种事情,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遵纪守法放在第一位。决不能头脑发热、盲目冲动,否则,后悔莫及。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现实版越狱折射公共安全危机    2014年09月04日
  • ·越狱击穿的不是高墙而是制度    2014年09月04日
  • ·制度堵死合法越狱    2014年07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