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24小时”无法复制“冰桶挑战”奇迹

2014年10月17日 07:01   来源:红网   乔志峰

  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饥饿游戏”,被疑流于形式。中国扶贫基金会将在世界粮食日和首个国家扶贫日期间开展“饥饿24小时全民公益活动”,倡导16-60岁有条件的人于10月16日20:00—10月17日20:00切身体验饥饿,以此表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饥饿人群和贫困弱势人群的关注。该活动引发众多网友关注,不少网友表示要参与,一些网友则担心饿一整天是否会影响身体健康,有网友则对挨饿是否有助于扶贫产生了疑问。(10月16日《北京青年报》)

  我个人也觉得这个“饥饿24小时”有点形式主义,并且这个“形式”也并非什么新创意,跟此前火爆一时的“冰桶挑战”差不多,都是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感知他人疾苦,进而唤醒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甚至连其“运作方式”也跟“冰桶挑战”如出一辙——活动期间,体验者可以分享自己的体验计划、心得体会等,并邀请三位好友参加体验,若好友不能完成,也可以为“饥饿24小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把自己的微博、微信或QQ头像在活动期间更改为“饥饿24小时”活动图标,捐出相当于一天餐费的善款支持爱加餐项目、改善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状况等。因此,如果说“饥饿24小时”涉嫌对“冰桶挑战”的肤浅模仿,相信有不少人会表示赞同。

  “饥饿24小时”有太多的模仿痕迹,因此也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冰桶挑战”那些饱受诟病的弊端。最典型的就是“邀请三位好友参加体验”,有对他人实施道德绑架之嫌。我们提倡爱心,期待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慈善和公益事业中来,但毕竟这并非公民的法定义务,而慈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自愿,任何形式的强制和暗示都是不应该的。更何况,有人不喜欢参与此类活动,并非缺少爱心也不是不愿做公益,只是别人不喜欢随大流、过于高调而已。窃以为,默默无闻做公益不仅是一种选择,也更贴近公益事业的本质。“邀请三位好友参加体验”这样的运作模式很聪明、很讨巧,让“冰桶挑战”获得了近似“病毒传播”式的奇迹。但此种模式搞一次或许有效,再东施效颦就令人生厌了。

  “饥饿24小时”无法复制“冰桶挑战”奇迹、掀起新一轮的公益热潮,反倒有可能适得其反,带来一些副作用。不仅其形式了无新意且存在硬伤,其内容也乏善可陈。尽管健康人连续24小时不进食可能不会有大的问题,活动倡导者也提醒参与者“需量力而行”,并且提示有慢性病的人群不要参与,但恐怕并不能做到万无一失,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实际身体状况有清醒和完全的了解,即便是健康人挨饿,说不定也会造成不适或其他后果。哪怕只有一个参与者出了意外,也有违公益活动的初衷。

  做公益最需要的是理性和脚踏实地。唯有如此,公益事业才能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获得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公益组织,应在这方面做出良好的表率和正确的引导。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