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岳麓区某小学读书的靖靖(化名),课间玩耍时将低年级的宇宇(化名)推倒在地。事后,靖靖的妈妈王女士带着儿子到宇宇家登门道歉却遭到宇宇爸爸徐某殴打并“逼跪”。(10月16日红网)
孩子玩耍打闹,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婧婧一家带着礼品登门道歉也显示足够诚意。只不过,当暖暖诚意遭遇“站了一个多小时”、“殴打”,乃至“逼跪”的冰冷回应,就委实有些不近人情。这不仅不能达成和解,反而会激化分歧,终不能体面、有尊严地解决问题。
爱子心切、舐犊情深,乃人之常情,谁都可以理解。皮肤划破、额头和脸被擦伤,对一个幼童来说,的确也不算什么小伤。若非如此,相信宇宇父母也不会如此大动肝火。但再怎么愤怒,也都应有一个拿捏的尺寸。即便不能原谅前来道歉的靖靖与靖靖母亲,也不能暴力相加。
值得注意的是,靖靖作为未满十四周岁的幼儿,属于法律重点保护的群体。徐某殴打并拿水果刀恐吓靖靖,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并属加重情节。若不是双方最后达妥协,徐某受到治安处罚不可避免。
而相比之下,更令人心忧的则是此事件中所隐藏着的一种以暴制暴的行事逻辑。徐某殴打、逼跪靖靖,固然不对,但靖靖父亲试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提出要徐某也下跪道歉,同样缺乏理性。以牙还牙,试图通过对他人的伤害来弥补对方带给自己的创伤,除了“解气”,对自己的实际权益并无增益。究其实质,也仅仅是一种孱弱的心理补偿,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增扰攘。
揆诸现实,这种“逼跪—反逼跪”的纠纷解决方式,早已成为我们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学者令名被污,不是想着证明清白或努力改进,反而挖空心思寻找对方污点;官员被袭,不是着眼角色伦理冷静处理反而急慌慌还手……这种以牙还牙的行事逻辑,致命之处在于,一方面,以私力救济代偿公共救济,感性多于理性,相机处置而无稳定约束机制,只能将问题推向复杂化。另一方面,突破良俗与公序,难免要收到法律“罚单”。兜兜转转,终究要回到既有纠纷解决程式上来。
双方家长对此事的处理方法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这个社会的法治厚度,也照出了成人世界“以牙还牙”的行事逻辑缺陷。如何以合宜合法的方式解决纠纷,如何在孩子面前展现父母的温良与理性,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