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进国企”骗局为何屡屡得手

2024-11-07 07:33 来源:广州日报

  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国企、央企和事业单位更被许多人视为“铁饭碗”。然而,正是这份对稳定工作的渴望,让一些求职者掉入了不法分子的陷阱。

  据央视新闻报道,公安部近日督办了一起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特大系列诈骗案,犯罪嫌疑人以介绍去国企、央企和党政事业单位工作为由,诈骗应往届高校毕业生超过400名,涉案金额达到了8000多万元。目前,这一团伙的20名核心骨干成员已全部落网。

  案件虽然已经侦破,但留下的思考仍发人深省。来看看这些骗局,犯罪嫌疑人伪装成“高干人士”,通过发展下线“拉人头”的方式,利用被害人找一份好工作的心理实施诈骗,各层级都从中牟利。其实手段并不高明,套路也并非无懈可击,反而漏洞百出,明眼人一下子就能发现问题。比如,虽然在“内部人士”的安排下顺利通过体检、培训、岗前考试,可是最后签订的合同上却缺少入职时间这一关键信息;承诺交20万元就可以保证在实习期结束之后转正为企业管理岗员工,可是转正却一拖再拖、无法兑现……这些明显的不合理,受骗者并非没留意到,但却心存侥幸,想着万一能够办成呢?

  正所谓“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这种全流程造假的求职骗局,之所以能屡屡得手,其实就是因为一些人对于“花钱找关系就能办成事”深信不疑,给犯罪团伙提供了可乘之机。甚至于一些受害者从来没有去核实过招聘的真实性。更离谱的是,一些犯罪嫌疑人还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也正是这样,才让信奉“关系学”的求职者精准落入骗局中。

  事实上,“公司宣称花30万元就可以安排入职湖南某国企正式编制,交完钱后却变成了劳务派遣”,“花几万元可‘内推’进中粮、头条等名企入职?大学生们花了冤枉钱”等类似新闻屡屡爆出,已然说明“内部资源”压根就不靠谱。越是大公司,其招聘流程就越公开透明规范,求职者千万别抱着靠关系、走捷径的心态轻信骗术。对于违规违法行为,监管部门也需及时亮剑,加大处罚力度,规范就业市场,让求职骗局无所藏身。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花钱进国企”骗局为何屡屡得手

2024年11月07日 07:33   来源:广州日报   谭敏

  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国企、央企和事业单位更被许多人视为“铁饭碗”。然而,正是这份对稳定工作的渴望,让一些求职者掉入了不法分子的陷阱。

  据央视新闻报道,公安部近日督办了一起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特大系列诈骗案,犯罪嫌疑人以介绍去国企、央企和党政事业单位工作为由,诈骗应往届高校毕业生超过400名,涉案金额达到了8000多万元。目前,这一团伙的20名核心骨干成员已全部落网。

  案件虽然已经侦破,但留下的思考仍发人深省。来看看这些骗局,犯罪嫌疑人伪装成“高干人士”,通过发展下线“拉人头”的方式,利用被害人找一份好工作的心理实施诈骗,各层级都从中牟利。其实手段并不高明,套路也并非无懈可击,反而漏洞百出,明眼人一下子就能发现问题。比如,虽然在“内部人士”的安排下顺利通过体检、培训、岗前考试,可是最后签订的合同上却缺少入职时间这一关键信息;承诺交20万元就可以保证在实习期结束之后转正为企业管理岗员工,可是转正却一拖再拖、无法兑现……这些明显的不合理,受骗者并非没留意到,但却心存侥幸,想着万一能够办成呢?

  正所谓“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这种全流程造假的求职骗局,之所以能屡屡得手,其实就是因为一些人对于“花钱找关系就能办成事”深信不疑,给犯罪团伙提供了可乘之机。甚至于一些受害者从来没有去核实过招聘的真实性。更离谱的是,一些犯罪嫌疑人还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也正是这样,才让信奉“关系学”的求职者精准落入骗局中。

  事实上,“公司宣称花30万元就可以安排入职湖南某国企正式编制,交完钱后却变成了劳务派遣”,“花几万元可‘内推’进中粮、头条等名企入职?大学生们花了冤枉钱”等类似新闻屡屡爆出,已然说明“内部资源”压根就不靠谱。越是大公司,其招聘流程就越公开透明规范,求职者千万别抱着靠关系、走捷径的心态轻信骗术。对于违规违法行为,监管部门也需及时亮剑,加大处罚力度,规范就业市场,让求职骗局无所藏身。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